張蓬云
北京有個很流行的詞:歇菜。它的意思就如同我們足球場上那美妙的怒吼:下課。它的語意是:“你完了”、“你沒戲了”、“靠邊吧”及“歇著吧”。在特殊語境里,它還可延伸為“耍什么臭架子,你一邊去吧”或是“讓你牛,牛到頭了吧”的精神要素。
從海那邊吹過來“管道”“考量”這些新詞,我們的電視上立刻都嘴上品鮮兒,爭著“考量”起來時,“歇菜”這土生土長的詞也應運躥紅,民間利用率創史上最好水平。為何有“歇菜”,那得先說說北京老話“點菜”。
過去,老北京人常對總在人前擺臭架子、擺譜兒、心懷鬼胎卻不明說的人,回一句:你明說吧,別給我點菜了。以此開門見山,別兜圈子。當然有時也有善意的,比如兒女想要錢卻不明說,在父母面前繞彎子,當媽的就說你就別點菜了,是不是想要錢?
“點菜”的緣由在哪呢,原來清朝宮里、王府里太監眾多。清承明制,由于明朝時宦官弊病太多,所以清朝立法,嚴禁太監干政,把太監打到極低的奴才地位。可是,太監一出宮或走出貝勒府宅,就人模狗樣以老爺自居,胸脯一挺神氣得不得了,擺架子更是他們的拿手好戲,覺得自己是宮里的人,皇上、娘娘都成天見,總不把別人看在眼里。
那時,一些各行各業的人家辦個紅白喜事,或有個大事小情,凡請客都得請上一二位有頭有臉的太監為座上賓。一是這些太監手里有錢,二是拉上他們,可以通過他們結識更有勢力的大人物。宴席開始,上酒上菜。這時,那太監肯定就挑三揀四,說這是什么菜呀,這樣的菜還能吃?以此顯示自身高貴、有身份。主人一聽就知道人家擺上譜了,趕快叫來掌勺的大師傅,大師傅滿瞼賠笑,說請爺點兩菜,讓小的們也見識見識。于是,那太監就開口點菜,也不論是名菜或是一般菜,趕緊炒。每桌一份。然后,大伙一吃,就喊好,“這菜點得好”!當然也跟著起哄。
花多少錢是主人拿,但贊揚和捧場是沖著那太監的。那幾個菜好不好,太監不管,他也不見得吃,他要的就是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擺的就是臭槳子,好讓別人不小看他。“點菜”一事就這么傳開了。時至今日,幾個人在飯館吃喝時,如其中有位正科或副處,大家也就都很知趣地說,“請領導點兩菜”,以示尊重人家的地位和身份。
后來,封建體制滅了,老百姓用不著再看他們的臉色了,也用不著拉上他們給自己壯膽了,因此,偶爾遇上還在擺臭架子指手畫腳的人,大伙就會用“你不用給我點菜了”來抵制或嘲笑他一番。久了,人們就順著“點菜”的意思,生發出一個新詞:“歇菜”。意思很明白,就是你別來這一套了,你歇著吧。歇,在北方語句里常見,如:你靠邊歇著吧。到點了,歇工。等等。
歇菜,不是新詞。只不過前些年不太敢用,人家要問你叫誰歇菜?什么意思?就可能招至無盡的麻煩。如今反正外來詞都那么吃香了,老詞新用,也多了個心情表述樣式,還有點幽默感,也就被老百姓喜聞樂見了。
(樂樂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