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文
上個月隨團出國到歐洲,浮光掠影了幾個國家。異國的風土人情且按下不表,單說說歐洲這些城市的交通現象。
這里的城市幾乎看不到指揮交通的警察,但是交通秩序卻井井有條。我們在歐洲旅游的20多天里,幾乎沒有碰到過嚴重的塞車現象。更讓人驚奇的是,我們從未聽到過一聲汽車喇叭聲,好像那里的汽車都沒有安裝喇叭。到了德國的法蘭克福市,才在街上看到了兩位巡邏的警察,算是填補了我們歐洲行程的一個“空白”。幾天后,我們驅車至奧地利的格拉茨市,司機迷了路。陪同我們做旅游翻譯的是一位通曉歐洲四國語言的法國籍翻譯先生,他此時急速下車,不知從哪里請來一個警察為我們指路。我們以為是交警,順便問了一句:“先生,您是這里的交通警察嗎?”不料這位長得很像阿蘭-德龍的中年警察卻聳了聳肩、攤了攤手風趣地說:“女士們,先生們,在歐洲的街上是看不到交通警察的,我嘛,是一個負責治安的巡警,當然,我也非常樂意為你們服務?!?/p>
的確,我們在歐洲的近萬里旅程中,沒有看到一個指揮交通的警察。無論多么繁忙的十字路口,車輛都能很自覺地聽從紅綠燈的指揮,令我們贊賞不已。更被我們贊賞的是。街道上的行人也都能自覺地遵守交通規則,只要紅燈一亮,哪怕四面沒有一輛汽車,這些行人也會循規蹈矩,“不越雷池一步。”翻譯對我們這么說:“在歐洲各大城市的十字路口,哪位行人如果有很緊急的事,非得要急于穿過馬路,便可以自己操縱路旁的指示燈,讓汽車暫時停一停。同時,作為汽車司機,也會經常禮讓行人,雖然人行道上亮起了紅燈,如果行人還沒有過完馬路,尤其是那些本來是一群人而將會被忽然隔散時,司機會很友好地示意讓行人先通過。
翻譯還告訴我們:“在歐洲,司機都能自覺地系好安全帶,因為這是硬性規定,更不能酗酒。酗酒者一旦被警察查出,將會被吊銷駕照。如果是職業司機,終生不得從事駕駛職業。”說到這里,翻譯幽默地反問我們:“女士們,先生們,誰會敢拿自己的飯碗去冒這樣的險呢?是不是?”
以人為本,乘客至上,在歐洲交通的其他方面也有充分的體現。我們隨車抵達歐洲最后一站——意大利的比薩市并準備前往比薩斜塔參觀時,這時看見了一塊標牌,上面這樣醒目地寫著:“前往斜塔的車輛必須停在4公里之外,所有觀光者由專車免費接送?!痹蚴潜M量減少汽車尾氣、噪聲對斜塔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們只得遵守,下了車只一會兒,又乘上了一輛長長的大型公共汽車前往比薩斜塔,這種汽車的動力采用蓄電池,坐在平穩的車廂里感覺非常舒適,很難聽到噪聲。記得在我們回程的時候,汽車已經啟動,這時一位意大利老太太突然摁電鈕,司機急忙停車。原來是這位老太太要等她的兩位同伴,等了約3分鐘,另兩位老太太登上了車。翻譯說:“歐洲社會對老人是很敬重的,只要老人有困難,都會設法幫忙解決。特別是乘公共汽車,看見老人行動遲緩,司機會耐心等候,否則,會遭到大家的譴責?!?/p>
次日上午,我們到達羅馬達芬奇國際機場,意味著即將告別歐洲回國。但機場不能按我們預想的那樣讓乘客提前進入候機廳,必須先辦完驗關和退稅等手續,由于比較煩瑣,翻譯自告奮勇為我們辦完一切手續,目送著我們進入機艙。這時他要急著趕回巴黎去接新的任務,我們都擔心他能否及時返回巴黎,因為當天返回巴黎的班機只有一架,而且距起飛的時間只有5分鐘了,可以說是非常緊張。只見他像士兵沖鋒般地沖向對面的登機口,一邊跑還一邊向我們不停地招手且大聲喊道:“再見了,中國客人,我還有一分鐘!”此時,隔著窗戶目睹著他飛快地登上舷梯的我們,心中油然升騰起一種感謝之情。交通的順暢便捷來源于法規的完善,更來源于人們的自覺,這是我們在歐洲旅游的深切感受。
(生如夏花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