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宏
19歲的胡適到北京參加留美公費考試。發榜那夜,他借著微弱的馬燈,在史家胡同的錄取榜上忐忑不安地瞅,終于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可仔細一看,卻是“胡達”,再往上看,相隔很近,便是“胡適”,他終于長出一口氣,心中暗想:“那個胡達不知是誰,幾乎害我空歡喜一場。”
發生于1910年7月11目的這張榜單上的巧合,仿佛是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追求“德先生”和“塞先生”的坎坷道路的一個縮影。此后數年,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而胡達,則是中國第一個綜合性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最早的9名發起人之一,更多時候,人們叫他胡明復。
1914年6月10日的黃昏,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圖書館走廊上,胡明復、趙元任、任鴻雋、秉志、楊杏佛等幾個中國留學生聚在一起,討論起中國的未來。有人提出:中國缺乏的莫過于科學,我們為什么不出版一種專門向中國介紹科學的雜志呢?隨后,這個提議獲得了一致贊同。
在這本名為《科學》的雜志和以其為核心組建的中國科學社里,胡明復一直是核心領導人之一。在中國科學社創立之初,許多章程都由他獨立設計。1916年,中國科學會在美國開第一次年會,社長任鴻雋查詢了英國皇家學會的資料,才發現這個老牌科學組織的運行,與胡明復的設計,“競有許多不約而同的地方”。
這是胡明復第一次顯露出在數學之外的才能。
1917年,胡明復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被近代數學史家們視為“中國現代數學真正開始的標志”,當時,他的博士論文《具有邊界條件的線性微分一積分方程》,被發表在美國的一流數學雜志上,引起了國際數學界的廣泛注目。
不過,在后來的中國科學社里,他的數學才能被更多地發揮在會計上。雖然經費窘迫,但在胡明復的理財本領下,始終都能正常運轉。
這個數學博士也有算錯的時候,曾有人留心過科學社的賬目,發現有時候數目對不上,當然,吃虧的從來不會是科學社,而都是胡會計自己。根據胡明復的統計,在10多年中,他為科學社捐付的款項,達到兩萬多銀元,在當時,這筆錢可以在北京買到50個四合院。
結束美國留學生涯后,中國科學社核心成員陸續回國。在成員分散于全國各地的情況下。胡明復在上海堅守陣地,主持中國科學社的社務長達10年。
為了科學社的正常運轉,胡明復常在幾個大學里兼課賺錢。在人們記憶中,寒冷的早晨,胡明復總穿著一身洗得發白的藍色長衫,搭乘電車去上海的徐家匯趕第一堂課,因衣服單薄,常常凍得清鼻涕直流。
他講普通話略帶無錫口音,聲音不大,卻有著一種“簡潔的力量”。很少有人見過胡明復高興的樣子,不過,1919年,中國科學社在西湖邊上組織了第一次國內年會,人們卻見到了_個在講臺上興高采烈的胡明復。
在演講中,他說:“……研究科學的人最愛自然,故在美麗的杭州西湖舉行科學年會極為相宜。古代詩人來游西湖,歌詠名篇甚多,科學家雖不同于詩人……未始不可為西湖增色也。”
但那一刻,當胡明復沉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憧憬著他所獻身的科學事業時,絕不會想到,他的身后將會永與西湖為伴。
1929年,年僅36歲的胡明復在家鄉游泳意外溺水而亡。他的科學社同仁們,把他安葬在西湖邊一處名為煙霞洞的小山坡上。
生前,胡明復最喜歡說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倘若在一日之中能做3日的工作,他30歲死,也同活到90歲無異。”于是,有人在悼詞中這樣懷念道:“他恐怕沒有1天不做別人5天的工作,這么說,他便是我們當中最為長壽的人。”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