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技培訓可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增加農業產量。新民鄉積極組織農技人員到所轄的17個村進行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培訓,經過一年努力,水稻、小麥、油菜、馬鈴薯等大幅增產,畜牧業也得到較好發展。
關鍵詞:農技培訓;種植業;畜牧業;新民鄉
收稿日期:2009-12-07
作者簡介:雷昌林(1967—),男,貴州盤縣人,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中圖分類號: S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12-0043-02
1 引 言
新民鄉以提高農民技術文化水平為中心,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強化農民技術培訓的質量和水平,在全鄉全面推廣農牧實用技術,發展特色農業,形成“一鄉一特”的局面,使農業向著優質、高產、高效、集約、低耗的方向發展。針對全鄉農民技術文化培訓工作存在的薄弱環節,技術人員把傳授農牧實用技術,變成“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通過全體技術人員的艱辛努力和踏實工作,全鄉農民技術文化培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收到了較好效果。
2 農技培訓的目的、內容、方法
2.1 讓每戶有位科技“明白人”
為提高農民技術文化培訓的質量和水平,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并成立了以分管農業的副鄉長任組長,農業、林業、水利、畜牧、煙辦等為成員單位的技術培訓工作小組,常抓此項工作。農業技術推廣站和畜牧站抽調具有較強業務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的3名農藝師和1名畜牧獸醫師,專門負責全鄉范圍內的農民技術文化培訓工作,并針對各村實際,認真編寫培訓計劃,擬訂培訓教案,經領導小組審閱后方可上培訓課。同時還根據各季節特點,有針對性開辦農民技術文化課,結合各種現場培訓會,通過辦高質量、高標準的科技示范樣板點,制作流動科技宣傳欄,播放《21世紀農民致富科技導航系列VCD》光盤,利用星期二、星期四在集貿市場上廣泛宣傳農牧實用技術,做到實施項目范圍內受益農戶基本知曉相關技術要點,每一戶至少有一位科技“明白人”。
2.2 農技培訓的具體內容
2.2.1 種植業
分別在白魚、大坑、雨那等村開展《玉米育苗移栽技術》、《旱地分帶輪作技術》的培訓。在上乍勒、舊屯、俄項井、三官營、林家田等村開展《水稻兩段育秧、拉繩寬窄行栽插技術》、《稻田免耕、稻草全層覆蓋》、《栽培脫毒馬鈴薯技術》的培訓,在小石橋、馬坪地、扒嘎、白魚、雨那等村開展《稻茬雜交油菜育苗免耕栽培技術》、《旱地雜交油菜育苗移栽技術》等培訓。
2.2.2 畜牧業
分別在雨那片進行畜牧業實用技術培訓,如《黃牛的品種改良及飼養管理》、《瘦牛短期育肥技術》、《圈舍改造技術》等培訓,在白馬片進行《母豬的飼養和管理》、《仔豬的飼養和管理》、《快速育肥豬的飼養技術》等培訓,在新民片進行《黃牛常見病及防治技術》、《豬常見病預防及防治技術》培訓,同時結合開展春、秋兩季動物防疫工作,對常見傳染病進行講解和培訓。
2.3 農技培訓的具體做法
根據季節特點,通過舉辦培訓班,先讓村組干部和黨、團員、科技示范戶先培訓學習,再召開現場培訓會,現場操作、臨田測產觀摩、開辦農民技術文化學校,結合掃盲班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通過農業、畜牧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農民技術文化培訓深受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歡迎。
具體采取措施:一是組建科技講師團,中心抽調技術人員組成三個科技講師團,分片包鄉鎮,培訓到村,把技術直接傳授到戶。二是開展專題技術培訓,邀請省、市農業專家對縣、鄉技術干部和鄉鎮科技示范戶進行集中師資培訓。三是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分配技術人員入村到戶,對所包扶的重點科技示范戶進行全年技術培訓與指導。四是按期開展電視專題技術講座。五是編寫《農業技術培訓教材》,印制《玉米、大豆、水稻、馬鈴薯、萬壽菊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和測土配方施肥卡,結合培訓發放到農民手中。六是利用科普大集、科技大蓬車等形式,開展現場咨詢培訓。 為了提高培訓效果,采取多種培訓方式和靈活培訓方法,做到集中培訓與分戶指導相結合,課堂培訓與現場答疑相結合,培訓與座談研討相結合。使廣大農戶通過培訓真正掌握農業新技術。
3 農技培訓的效果及存在的問題
累計在全鄉17個村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34次,培訓達5260人(次);其中種植業培訓22次,培訓人數達3140人(次);養殖業培訓12人(次),培訓人數達2120人(次),共發放各種技術資料3000余份,基本達到預期的奮斗目標,確保全鄉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主要體現在:
(1)“兩雜”良種推廣率大幅度提高,“兩雜”良種推廣一直是制約新民鄉糧食增產的瓶頸。通過培訓、“兩雜”良種推廣率由80%提高到95%,年均增產糧食達26萬kg。
(2)兩段育秧旱育稀植,寬窄行拉繩栽插由80%提高到100%,年增長糧食達10萬kg。
(3)小麥分帶輪作和玉米綠肥聚壟免耕,由推廣種植面積不到3000畝提高到6000畝,年增長糧食達15萬kg。
(4)稻田免耕稻草全層覆蓋栽培脫毒馬鈴薯,種植面積由1000畝增加到2000畝,有望成為新民鄉農村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
(5)油菜育苗移栽種植,由原來的零星傳統點播,發展到今年在全鄉大面積推廣種植達4500畝,畝產達156kg以上,總產量70.2萬kg,創產值達266.76萬元,如果穩步發展,將成為新民鄉繼烤煙之后的又一支柱產業,為充分利用冬閑田土、增加全鄉農民的經濟收入,將起到積極的輻射帶動作用。
(6)通過畜牧實用技術的培訓,提高了農民的飼養和管理水平,具備了一定的飼養技能,促進了防疫意識由“要你打,變為我要打”的思想轉變,防疫密度由原來80%提高到90%以上,同時提高了全鄉廣大農民的種草養畜的積極性,累計種植優質牧草近1000畝,從而可提高飼養效率,縮短育肥時間,降低生產成本,最大限度地發揮養殖業增收的潛力,對提高畜牧業產值在農業中的比重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2 培訓中存在的薄弱環節
由于鄉大面廣,給農民技術文化培訓工作帶來一定難度,再加上農民文化水平的差異,新的技術和管理方法還有一個從認識到接受掌握和運用的過程,部分農民對當前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存在觀望的思想,技術人員責任心不夠強等。
4 農技培訓努力方向
4.1 進一步提高培訓認識
站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克服困難,轉變作風,理清培訓思路,有針對性的分期分批開展培訓。
4.2 培訓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質
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是落實科技興農方針、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的關鍵,創造一些有利條件,多渠道、多形式開展生動活潑的農民培訓活動,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和文化知識水平。
4.3 培訓政策法律,增強法制觀念
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加強,農村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農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使農民懂法、知法、守法,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利益,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
4.4 培訓現代農藝,掌握實用技術
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在政策環境基本合理和穩定的條件下,科技是發展經濟的根本動力。社會在不斷發展,科技在不斷進步,現代農藝和實用技術也在一個不斷更新和升級,因此,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
4.5 培訓經營管理,參與市場競爭
農業也是產業,農業也要企業化經營,同傳統農業相比,市場農業復雜得多。培訓經營管理知識,參與市場競爭,是擺脫傳統的小農意識,克服狹隘的地域觀念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各自的優勢,適應本地條件,實現農民的增收,實現農村的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