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曾與毛主席有過9次見面紀錄的女性,她曾師從梅蘭芳、程觀秋等,她是曲劇第一代登臺的女演員,她就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秀玲。
曲劇,俗稱高臺曲、曲子戲,是由河南鼓子曲中雜牌小調與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于1926年經臨汝縣農民“同樂社”搬上舞臺發展而成,汝州乃著名的曲劇之鄉,有著“書山曲海”的美譽,地處豫西南腹地,汝州四寶“汝石、汝瓷、汝帖、汝粉絲”在全國乃至世界享有盛名。
1935年出生的王秀玲就在這個“戲窩子”里創造了中國曲劇的奇跡。王秀玲6歲便隨父學唱曲劇,9歲時主演《七仙女》一舉成名。王秀玲扮相秀麗,音質甜美,她的唱腔清麗柔婉,吐字清晰,表演聲情并茂,內蘊飽滿,是曲劇閨門旦的優秀代表人物。
1955年,鄭州市曲劇團成立后排演第一部大戲《紅樓夢》,為了演好林黛玉,靠自學識字的王秀玲硬是把小說《紅樓夢》及有關連環畫、仕女圖看了一遍,努力掌握林黛玉不同凡俗、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紅樓夢》上演后,產生了轟動效應,場場爆滿。她憂傷、哀憐的眼神,細膩、委婉的唱腔,使活脫脫一個林妹妹的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1956年,王秀玲在文化部戲曲演員講習班受到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等大師的指點,此后她的表演更是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到河南視察,看了這部戲后說:“這個小女孩演得不錯,真是個‘活林黛玉。”
繼林黛玉之后,王秀玲又拿出了新作《風雪配》,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歡快、喜悅、甜美的高秋芳,完成了自己的又一個代表作,1981年該劇還被河南電影制片廠搬上了銀幕。
1959年,鄭州市曲劇團帶著《紅樓夢》、《風雪配》等劇目晉京匯報演出,原計劃只演10場,但沒想到現場效果出人意料,最后在中南海懷仁堂、釣魚臺國賓館、人民大會堂等劇場連演50場,轟動整個京城,并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王秀玲從藝以來主演過100余部傳統戲和現代戲,不知有多少觀眾曾被她的舞臺形象所征服。1975年,王秀玲開始收徒。在河南省首屆曲劇藝術節上,有10位演員被評為“河南曲劇十大名旦”,其中的7位均是她的弟子。2006年,王秀玲和張新芳、馬騏一起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河南曲劇藝術家終身榮譽獎”。
如今,退休后的王秀玲參加了“老年樂”藝術團,經常到戲迷活動中心為喜愛她們的觀眾演出。王秀玲說自己別無所求,只想再為曲劇發揮點余熱,教出幾個有成績的徒弟也就知足了。(中央電視臺七套《多約》欄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