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來到中國劫掠的英軍或者法軍士兵來說,北京是一座未經開發的寶庫,這是西方人第一次占領北京,距離上一次李自成和清軍進京,北京已經216年沒有被劫掠和攻克過,這段漫長的歲月足以讓這座城市充滿古董文物和金銀財寶。
大清皇帝的財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地方:作為皇帝起居所和政府所在地的紫禁城、作為皇帝夏宮的圓明園、頤和園北海和中南海等其他皇家園林,其中最富有劫掠價值的莫過于圓明園和紫禁城。
1859年,英國公使巴夏里在因為換約而受咸豐皇帝接見的時候和清政府發生了糾紛,指揮軍隊的強硬派親王僧格林沁就把整個代表團抓了起來送到圓明園,后來又轉進刑部大牢。大清的監獄條件極差。根據《紐約時報》1861年的報道顯示,19名戰俘和人質在拘禁中死去,其中至少有1名記者,最高軍銜的死者是法國的炮兵上校。
于是英法聯軍指揮官額爾金勛爵決定燒毀圓明園。據說他在選擇目標時曾經仔細考慮過:紫禁城不僅是皇上的,還是中國政府的,而圓明園只是皇帝的私家園林。于是他決定對圓明園下手。
搶劫圓明園的過程現在看起來既令人憤慨又十分荒誕,圓明園僅有300名太監和40個守衛,英法聯軍輕松地將其中20個有武器的人繳械,殺死了兩名反抗的中國兵勇。然后法國人率先開搶圓明園。
搶劫后他們點火燒園。這時一些奸民土匪也趁機搶劫,不過由于圓明園地方實在太大,最終還是有些地方沒搶到沒燒到,不過幸存的13座建筑后來又讓八國聯軍燒搶了一次。
英軍總司令克靈頓勒命令所有人把搶來的東西交出來,進行拍賣,這是一種再分配的方式,因為有些士兵駐扎在別的地方,沒趕上搶劫。
那次拍賣總成交價是22000美元,這只是一個象征性的價格,不過很多景泰藍器和瓷器都賣出了相當于上海零售價的高價,因為皇帝用過。這筆錢被當獎金分發給所有士兵。
這次拍賣僅僅是一個開始,多數擁有珍寶的士兵和軍官都在香港進行了銷贓。《紐約時報》在香港的記者記錄說:“有大量黑貂皮白貂皮大衣和鑲金邊的長袍,裝飾在全紐約的女人肩膀上也用不完。”他還買下了一個法國軍官搶來的140顆珍珠和玉石串起來的項鏈,珍珠都有櫻桃大,花了2000英鎊(這串珠子應該不可能保存到今天,因為珍珠是相當短命的寶石)。一個法國兵搶了85塊表,多數是瑞士或者倫敦制造的鑲鉆高檔品。
幾代皇帝幾十年來搜集的巧妙玩具,都成了英法兩國拿走的賊贓。這些材料也說明一個問題,有些國家拍賣別人東西的傳統,乃是古已有之。
對于“沒趕上這撥兒”劫掠的西方人來說,有幾個方式也可以獲得中國的寶貝,和當兵打仗這樣充滿風險的工作相比,收購和盜竊這樣的方式細水長流,也是許多國家今天得以收藏大量中國文物的主要方式。
收購并不是說一位公使或者傳教士走街串巷吆喝著要買廢舊書本或者去逛潘家園琉璃廠之類的舊貨市場。咸豐、同治年間的琉璃廠還遠沒有日后這樣的奢華,后來經營書畫古玩出名的琉璃廠大街上的榮寶齋,在當時還叫做松竹齋,主要負責的業務是給那些大官們謄寫奏折,他們精通避諱,能把皇上爸爸媽媽們的名字記得清清楚楚不會搞錯,對奏折格式也是極為精通,官員們為了防止被人因為小過錯抓辮子,都喜歡找他們。至于潘家園,當時是一個叫潘家窯的小村,到了清末民初,才逐漸成為一個“鬼市”。
所謂鬼市,就是凌晨四點開市,黑燈瞎火方便銷贓和賣贗品。也有好多以前的大戶人家不愿意丟人賣祖產,于是跑到鬼市來偷偷交易。因為天黑,也沒有人在乎買家到底是金發碧眼還是仁丹胡羅圈腿。
當時的西方人如果想要帶走點中國古物非常容易,除了找古玩店,還會有不成器的小官員或者衙門辦事員往公使館送一些東西出來。當時中國有一套很珍貴的圖書《永樂大典》,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套百科全書式的圖書集成。當年紫禁城著火的時候,明朝嘉靖皇帝第一反應就是讓人趕緊搬書。
這套書留到清朝的只有一套謄抄的嘉靖年間副本,永樂年間的那一套很可能被嘉靖帶進了墳墓,清朝皇帝得到這套圖書之后曾經保存在翰林院,在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遺失了一些,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又洗劫了一批,剩下的在以后的幾十年中一直在被那些官員們偷偷地賣,他們偷出圖書就去東交民巷各大公使館兜售。日本人由于文化相近,收藏了很多,這套書如今中國境內大概有200多卷,國外還有數百卷。
外國人如果當了中國的官,獲得文物還能更容易一些,比如挪威人蒙茨,他收藏的文物后來都捐獻給了挪威伯爾根博物館。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圓明園的石雕構件,這類東西在1900年之后想獲得非常容易,當地居民是當作建材來盜賣的。
此外,還有一些地點也藏有財寶,以另外的方式埋藏于地下,比如清東陵和清西陵,不過由于皇陵都有士兵把守,距北京又太遠,所以一直到了民國時期,才有軍閥孫殿英利用工兵和炸藥盜了慈禧太后的墳。類似的還有1938年,光緒陵墓也被盜竊一空,至少200件珍寶被盜走,這些寶物去了哪里,沒人知道。
有西方人利用盜墓方式收集文物,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物館的館藏,就來自于一個叫懷特的圣公會神父,他在十九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在中國傳教,盡管他帶出的文物當時都有中國海關的許可,不過據說這位神父在洛陽一帶盜墓數年。
遭到最嚴重盜竊的地區還不在洛陽,而在敦煌。1900年探險家如斯坦因等人用象征性的價格買走了大量的珍貴圖書畫卷文物。盡管這些文物在西方博物館里逃避了中國的內戰和饑荒,人們仍然對如此珍貴的文物流失在外國而耿耿于懷。
收回這幾次流失到海外的文物并非沒有機會,一戰剛剛結束時,中國將要作為戰勝國和德國簽約,當時的中國代表王正廷接受了美國人肖特維爾的建議,要求德國把1900年從中國掠奪走的財寶(包括天象儀)歸還中國,這個建議后來寫進了凡爾賽和約第131條,不幸的是由于協約國犧牲中國權益巴結日本,中國最后拒絕了在合約上簽字。
對于沙俄掠走的財寶文物,列寧曾經有過一個非正式的表態,說這些東西和多占的領土要退給中國。這些在蘇聯真正成為一個大國之后幾乎沒有可能。不過也許是考慮到展示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戰利品不光彩,沙俄掠走的文物在蘇聯時期幾乎沒有公開露面,現在這批文物存在圣彼得堡的東方學研究所。在蘇聯解體之后,中國的研究機構曾經與俄方合作整理過一些文物圖書。盡管拿不回來,能用上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