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近代史,不難發現,在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全球擴張的沖擊下,中國與希臘、土耳其、埃及、伊拉克、印度等文明古國,遭到瘋狂劫掠,流失到英法德等國的珍貴歷史文物更是不可勝數。諸如享有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美譽的古巴比倫王國《漢穆拉比法典》石碑,精美絕倫的圓明園文物精品,破解古埃及文字金鑰匙的“羅塞塔”碑與埃及女王那芙蒂蒂頭像……無一不牽動民族記憶的傷心史,至今仍思之淚下。
1947年就在博物館工作、如今已經80多歲的史樹青說,在法國楓丹白露宮里,他曾看到大量從中國故宮、圓明園里流出的文物,其中很多是他研究一生而不得一見的東西,在那里他看到了一張特別大的清宮舊藏中國畫,掛的時候因為太大了掛不下,博物館的人就將它從天棚上折下來。他看到這幅珍品的待遇時非常傷心——這么好的畫怎么能折呢?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他看到了在中國已經找不到的精美青銅器和石刻,但它們都被放在一個黑乎乎的角落里。
經歷了千百年的沉淀,這些文物已經不屬于某個人或某個機構,而屬于孕育了它的民族和土地。作為一個中國人,看到如此豐富客居異鄉的文物,自然會有一個想法:這些國寶何時能回到我們自己的國家?
近年來,我們不停聽到國寶回流的消息,無一例外都是在某個拍賣會上花高價購買。從2002年起,中國正式啟動了國家重點文物征集專項資金,由國家財政每年撥付5000萬元用于征集流失海外和民間的珍品文物,迄今已經耗費數億元。一件《研山銘》手卷就花去了2999萬人民幣。
這是令人迷惑的。我們花巨款去買本來就屬于我們的東西,這個世界上沒有這樣的道理!一方面,國寶外流直接源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比如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后對圓明園、頤和園和故宮的洗劫,大文豪雨果就曾憤怒地譴責他的同胞對圓明園的破壞和搶劫。另一方面,在帝國主義的羽翼庇護之下,無數西方人來到中國發文物財,坑蒙拐騙無所不用。
那些曾經劫掠過中國的帝國主義國家,如今都對當年的強盜行徑承認不諱。1949年以后,他們在中國的特權被收回,不平等條約全部廢止,但對歷史上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并沒有做出任何補償。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主席、大主教圖圖在其《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一書中說:“如果有人偷了我的鋼筆,然后請求我寬恕他,那么他必須退還我的筆,否則其悔過和坦白等于零。只有條件允許,坦白、寬恕和賠償應該是一個整體的組成部分。”
1995年通過的《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于被竊文物或非法出境文物公約》規定,“被竊文物的保有者,應當將其歸還給原所有國。”該公約還說,“在與出土國的法律一致的情況下,非法出土的文物,或合法出土但非法保有的文物,應視為被竊的。”對歷史進行清理和賠償,更多地是個政治問題,細致而全面地進行計算和賠付幾乎變得不可能了。但就文物問題而言,毫無疑問,帝國主義者應該無條件將其歸還給中國和其他被掠奪過的國家。
持有中國和其他曾遭受侵略掠奪的國家的文物的西方國家不愿意面對這個問題,并且有各種理由辯解。一個英國人曾經說過,世界上需要這樣一個地方,人們到了這里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文物。但他卻無法回答一個簡單的反問:這樣的地方為什么不能在北京,而一定要在倫敦?大英博物館方面拒絕歸還文物的理由是:“將一個國家產生的東西歸還給原地的承諾,將把大英博物館和世界上其他著名博物館掏空。”這是一個基于私利的回應,不足以作為理由。英國還于1963年制定了《大英博物館法案》,禁止收入該館的文物流出。帝國主義從中國文物劫掠文物是其國家行為,如今世界知名的大博物館也是歸這些國家所有,西方國家理應秉承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如數交還。
目前,希臘和尼日利亞等國家已經成立專門組織,開始做討還文物的工作。而且,埃及已經有成功的實踐,19世紀,一個意大利人將獅身人面像的一截胡子偷運到英國,藏入大英博物館,埃及在修復獅身人面像的時候,幾經談判,終于促使英國無償歸還了這段重達數百公斤的胡須。中國應該成立這樣一個組織,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民間的,負責制定海外國寶名錄并和西方國家進行談判,促使其歸還國寶。
近兩年來,意大利文化部在國際上積極采取法律行動和道德游說,要求美國博物館和藝術館歸還源于意大利的大量藝術珍品。盡管美國各地的博物館許多年來從藝術品市場上“合法”購買了這些珍品,但是意大利文化部展示許多證據,表明這些藝術品原來都是通過在意大利的非法盜掘而輾轉流出的。在意大利政府的堅持下,美國不少博物館,包括著名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洛杉磯的Getty藝術館,都被迫同意逐漸無償歸還這些珍品。
猶太人追尋被納粹迫害掠奪的私人文物寶藏,是追回被掠奪國寶的可資援引的道德先例。而意大利文化部近年來成功從美國博物館收回文物,則提供了很好的法律渠道榜樣。意大利政府的大量成功案例表明,即便歐美博物館通過合法渠道收購了這些藏品,只要最初的發掘非法,仍然應該無償歸還原主。
另外,任何遺址公園或災難紀念館都有建立“道德社群”的效果。它的目的不應狹隘,它的指涉可以廣泛。遺址與博物館所建立的道德社群,它不只對自己人說話,也要對外人說話;它不只要求外人反思,也要求自己人奮進,因為道德原則并不止于國家和民族的界限。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非法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先后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公約》等相關國際條約,并聲明保留追索歷史上被盜和非法出口的文物的權利。中國政府已與包括美國、意大利、印度、希臘等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簽署了防止盜竊、盜掘和走私文物的雙邊協議,共同致力于打擊文物走私,促進文物返還的國際合作,并已成功地從美國、英國、丹麥等國追索回多批非法流失出境的中國文物。
吸引國寶回歸是一件千秋功業,需要人去踏踏實實地做,但在方法上必須改變。現階段,中國追索流失文物的形式大致分為依法索回、國家購買、民間購買和捐贈等。但這些方式,追回的文物都不多。從外國追回文物基本上是亡羊補牢之舉。今后,中國應以清醒、理性的態度去探討促使文物回歸的有效途徑,在公民社會責任意識覺醒的同時,官方亦需要完善整個文物環境,改變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更需要專業知識的深層介入,以形成強大的合力。 在追索流失文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立足于防范,對現存文物妥善保管,加強公民文物保護教育,喚醒大眾對文物的保護意識,形成一個全民文物保護的網絡。文化自覺、規則意識與民族認同的三重變奏,迸發出維護自身權益、爭取民族尊嚴的時代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