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帥
摘要:何謂經典?何謂文學經典?這個當下被人們重新拾回的話題必然有著自身獨特的意義和特征。一篇篇經典佳作緣何被文人學者津津樂道,這里以《駱駝祥子》為例,從經典的一些特征入手進行剖析和研究。
關鍵詞:文學經典 駱駝祥子 文學接受 時間性 現實主義
中圖分類號:I246.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1
“經典”這個上世紀80年代引起美國理論界熱議的話題近年來隨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涌入在國內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不僅有學界的理論家、批評家參與其中,網絡文學、大眾文學的專家學者也針對文學經典的定義、存在和消解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多維的討論。那么,究竟文學經典的概念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哪些作品堪稱經典呢?這里,筆者將通過對老舍先生《駱駝祥子》的分析來尋找經典的意義。
劉勰《文心雕龍?字經》中說道:“三極彝訓,其書言經。經者也,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此處的“經”,通過時間的“恒久”來證明一部作品的生命力,是否能經受時間的考驗,被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接受和認可。童慶炳在《文學經典建構諸因素及其關系》一文中對文學經典做了這樣的定義:“文學經典就是指承載文學之‘至道和‘鴻教的各類文學典籍”。此處的概念把經典著作的文學功用突出強調,意在“典”而不在“經”。早在《詩經》中,就有孔子勸學的典故:“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興、觀、群、怨”這種對詩歌作用最早的評價,一直影響著中國文學理論界,千余年來,它不僅為我們定義經典提供了一個標準,它自身已然成為經典就是對經典最好的闡釋。
雖然文學經典的定義不難概括,但學界對文學經典的特征卻眾說紛紜,這本身就反映出經典的一方面特征:是否作為文學經典,需要通過文學接受者的認可,這其中又包括理論家、批評家從文學內部出發對作品的分析,又包括讀者、消費群體的青睞,還可以從出版商一版再版的數量來界定。市場經濟的環境中,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經典作品能否打動讀者,是否叫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品的水平,卻不能簡單地把這種迎合大眾口味,滿足了期待視野的作品草率地蓋上經典的圖章。經典不等于流行,也不等于膾炙人口。蜘蛛俠、哈利波特系列每每上映,總能掀起全球票房高潮,但哪一個能比肩只有圖像沒有聲音的卓別林?韓寒、郭敬明、安妮寶貝哪一個不是靠作品鼓足了腰包,又有誰能取代茅盾、魯迅、老舍、巴金?唐朝文人也作詞,又怎么沒有像唐詩那樣留名青史呢?
這就涉及到成為經典的另一個先決條件:時間性。時間是一把尺子,被它丈量過的作品不會因封頁的退色而失去讀者;時間是一個漏斗,過濾了喧囂、浮躁、炒作和功利,剩下的是經典和永恒。用時間這個封存記憶的地窖釀酒,倒出缸的必將是醇厚甘甜,滿院芬芳。“我們擁有經典的原因是生命短暫且姍姍來遲。人生有涯,生命終有盡時,要讀的書卻前所未有的多。”如何才能化無限為有限,用一粟洞之滄海,是經典,給了我們這把跨越古今,縱橫千里的鑰匙。艾略特認為:“他們不能指望自己寫一部經典作品,或者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就是一部經典作品。經典作品只是在事后從歷史的視角才被看作是經典作品的。”
以上兩方面對文學經典的分析稱之為條件,是因為它們的不可或缺,而真正決定一部作品是否經典的關鍵因素還要回到文本本身。只有在藝術價值、思想高度達到創作的頂峰,才有資格以經典自居。從希臘神話、《荷馬史詩》到莎士比亞,從《巴黎圣母院》、《茶花女》到《復活》、《罪與罰》,從四書五經、四大名著到《阿Q正傳》、《狂人日記》……這一路走來,每一個民族的精神財富和文化瑰寶都濃縮在一部部作品之中,這就是名著,這就是經典,經典也正用它對普世性和人性的發覺吸引著不同時代的不同讀者。
至于,文學經典的思想價值和藝術魅力何在?我們就結合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來具體分析。
《駱駝祥子》最早在1936年夏天的《宇宙風》上連載,由于七七事變的緣故,直至1937年10月才刊登完。故事主人公祥子是一個靠給車廠拉車度日的車夫,他的理想是有一輛屬于自己的車,偏偏無情的命運捉弄了他:“車,車,車是自己的飯碗。買,丟了;再買,賣出去。三起三落,像個鬼影,永遠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與委屈。沒了,什么都沒了,連個老婆都沒了。”這樣一部描寫老北京底層人民生活現狀的作品,飽含著作者對下層人民處境的擔憂和對社會現狀的不滿,無情地揭露了黑暗的舊社會對勞苦大眾的剝削和壓迫,在這樣一個把人變成鬼的事實面前,作者把人性中的陰暗、丑惡、脆弱暴露無遺。老舍在一篇小文中寫道:“小說中的事實所以能使人感到藝術的特色就是因為每一事實所給的效果與感力都是整個作品所要給的效果與感力的一部分,仿佛每一件事都是完全由作者調動好了的。”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的佳作,作者沒有讓故事的情節和生動的人物形象把讀者帶入到純粹的歷史劇、情節劇中,而是不斷地通過相關人物的身世介紹力圖還原給讀者一個逼真的歷史畫卷。劉四爺、二強子、小福子、曹先生、阮明、孫偵探,一個個沉重的靈魂共同編織了一個混沌、動蕩、暗無天日的大網,祥子便是這張無形網中的一條如何反抗都無濟于事的魚干。剝削、敲詐、恐嚇、欺騙、道德的淪喪,人性的缺失,嚴酷的生存環境逼迫生命個體即使活著,也宛如行尸走肉,空有一副皮囊。“就作品描寫的生活情狀及主要人物的典型性而言,這部作品的確有助于人們認識二三十年代中國城市社會的黑暗圖景。然而如果更進一步探究,會發現這部小說還有更深入的意蘊,那就是對城市文明病與人性關系的思考。”正如老舍在作品的結尾中寫的那樣:“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逐到野獸里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一點也不是他自己的過錯。”祥子沒有姓,駱駝沒有名,一個是人,一個是獸。人性和獸性在作品的末尾處漸漸難以區分。
小說從語言風格到構思結構,都較之以前的作品和其他的作家有質的飛躍。純正、地道、幾近白話的語言,呈現的不是蒼白,而是爐火純青、朗朗上口。《駱駝祥子》不但被大段摘選作為語文課本教科書式地展現語言魅力,它的通俗易懂更是拉近了文學作品與廣大勞動人民間的距離,此外,改編之后的電影、電視劇、話劇也在舞臺語言藝術上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與中國傳統章回小說所不同,作者大膽地把平鋪直敘的“水平式”結構轉換成一種“垂直式”的記敘,這不僅讓風土人情、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讀者甚至可以捧著書,沿著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尋找故事里的點點滴滴,感受那座歷史悠久的皇城和那一群掙扎在地獄邊緣的車夫。
“作家的生命在文學接受的歷史上,似乎有著兩種不同的類型。一類作家的自然生命等于甚至大于他作品的生命。這就是說,他的作品可以在他生前或剛刊出時形成風靡一時的接受熱點;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熱量會很快消散乃至冰釋。另一類作家與此不同,他作品的生命是他自然生命的一種加倍的延長或是一條接受加熱的上曲線,這就是說他的作品不僅為轉瞬即逝的現在,更為無限延伸的未來所欣然接受。為《草葉集》而歷經坎坷的惠特曼,預言自己的作品要1935年才有讀者的司湯達的命運都是如此。”
雖然《駱駝祥子》傾注了老舍大量心血,但作品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并沒有得到學界的認可,即使葉圣陶在1936年曾寫過一篇《北平的洋車夫》,但大多數時間里《駱》卻石沉大海,沒有掀起一絲漣漪。1940年巴人曾把祥子歸為“類型化”、“世俗的類型,不是典型”,從根本上完全否定了老舍的這部作品。《上海文化》在1946年曾先后兩次刊登了關于《駱》的批評文章(《<駱駝祥子>求疵談》和《與劉民生先生論<駱駝祥子>》),但卻是浮光掠影般草率的指責。直到文革結束、老舍平反后的1979年,《文學評論》第一期一篇《論<駱駝祥子>的現實主義》的文章中才有了這樣的議論:“五四以后的新文學創作中,他首次發掘了宏觀性的新意……打破這種局面的,是老舍,……不只是作家本人,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同樣是《文學評論》,在1982年的第2期刊登了趙園的《老舍——北京市民社會的表現者與批判者》一文中記到:“老舍及其藝術的獨特性首先在于,他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會的表現者與批判者。”至此,國內掀開了研究老舍作品的序幕,從1982年到1986年四年時間里,共有三次全國性的老舍作品研究會議,北京更是在1985年成立了“中國老舍研究會”。不僅在中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國家甚至比國內更早地出現了“老舍熱”、“老舍研究會”。1945年美國翻譯家Evan king翻譯了《駱》一書,譯為《Rickshan boy》,此書一時風靡美國,發行量上百萬冊,作為美國當年的暢銷書,成為了“每日一書”的代表作,祥子的命運也由此成了美國人常常議論的話題。時到今日,《駱駝祥子》已被譯為英、法、俄、日、德、意等20多種文字流傳世界,它的文學價值和藝術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從思想價值到藝術魅力到語言風格到整體結構,無一不是經典的最好詮釋。《駱駝祥子》不僅開啟了五四新文化以來白話文小說的新篇章,更是現實主義領域里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佳作。
參考文獻:
[1]童慶炳、陶東風.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1):79.
[2] [美]哈羅德?布魯姆. 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譯林出版社,2005:11.
[3][英]艾略特.艾略特詩學文集[M].國際文化出版社,1989:189.
[4]錢理群、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宋永毅.老舍與中國文化觀念[M].學林出版社,198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