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洋快遞的步步緊逼,本土快遞企業不能就束手待斃,只要采取措施得當,在國內快遞飛速發展的市場上,依然有所作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現代快遞業在中國從無到有,快速發展,成長為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據統計,全國從事快遞服務的法人企業近萬家,從業人員達到百萬人,2007年中國快遞行業的收入達500多億元,增長速度超過30%。中國快遞行業的高速發展,也吸引了外資快遞巨頭的進入。
近年來,外資快遞企業為了加速進入中國,采用各種競爭手段,以期在分享更多中國快遞市場的份額。
首先,他們高度重視中國快遞市場業務。大多數“洋快遞”將中國作為快遞業務的增長點,加大對中國投入,決心在中國市場放手一搏。例如DHL從美國國內快遞市場退出后,中國在其全球版圖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目前已躍居該公司快遞業務量最大的國家之位。
其次,洋快遞采用價格競爭策略,擠壓本土快遞的生存空間。比如2007年才開始進軍國內快遞市場的聯邦快遞,一年內四次降價:對公司客戶最低價格降至國內快遞企業價格的一半;對個人客戶價格最高下降幅度近50%;個別城市間快遞首重價格遠低于國內同行的首重價格。2008年6月份,聯邦快遞在大幅降低在中國國內快遞服務收費的基礎上,再打七折到七五折。本土快遞行業價格優勢幾乎喪盡。
第三,洋快遞加速了國內運營網路的建設。四大快遞之一的TNT在2008年9月24日宣布,年內將在中國增設8家國際快遞分公司。屆時,TNT在中國的國際快遞分公司總數將達到34家。此外,TNT還通過其全資子公司天地華宇在中國市場的1250個網點,形成國內最大陸運網絡,可以提供覆蓋全國范圍的陸路遞送服務。
最后,洋快遞在我國國際快遞業務市場取得優勢地位后,開始加緊進入國內異地、區域和同城快遞市場。洋快遞將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開始與本土快遞企業在國內異地、區域和同城快遞市場展開競爭。
隨著外資快遞公司加快進入國內快遞市場的步伐,國內快遞市場正被洋快遞不斷滲透和蠶食。在國際快遞業務方面,如EMS的國際快遞業務從1995年的97%的市場份額,到了2005年降到20%左右,被其他四大國際快遞(聯邦快遞、UPS、DHL、TNT)吞食大半江山。
國內快遞業務方面,我國本土快遞不僅面對著國際快遞巨頭沖擊,還要面對同行業之間幾乎無序的競爭。本土快遞企業在雙重擠壓下,生存艱難。據商務部出臺的一份調查文件顯示,2008年上半年,民營快遞企業順豐速運虧損1200萬元。因此,如何在這復雜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是每個從事快遞服務的企業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本土快遞企業的軟肋
從我國快遞企業類型來看,除與快遞合資以外,我國本土快遞企業主要有以下三種:(1)郵政企業轉型的郵政特快專遞(EMS);(2)依托運輸企業發展的快遞企業,如民航快遞(CAE)和中鐵快運(CRE);(3) 民營快遞企業。與洋快遞相比,本土快遞企業有優勢,但也具有自身軟肋,主要有:
1.企業規模小,服務不規范、業務層次低。中國最大的國有快遞企業EMS整個2007年的銷售額大概是100億人民幣,最大的民營快遞企業順豐公司還不到40億人民幣,而美國快遞巨頭-聯邦快遞在2007年營業額達到322.94億美元,是EMS的20多倍,順豐的60多倍。但是快遞行業由于門檻低,近年來本土快遞以民營快遞企業為代表如雨后春筍地發展起來,但是大多數規模小,技術含量低、人員素質差。國內快遞服務大多數走中低檔路線。
2.競爭手段單一。不可諱言,價格是快遞行業有效的競爭利器,但是,與洋快遞相比,大多數快遞企業采用的競爭手段只有價格。在品牌、網絡以及服務方面難以與洋快遞一搏。而目前洋快遞甚至在國內市場也祭起了價格大旗。具有服務品牌和低廉服務價格的洋快遞與只有低廉讀物價格的本土快遞對決,勝負天平的傾向不言自明。
3.網絡優勢難以發揮作用,全球覆蓋范圍小。在國內快遞市場,本土快遞雖然具有網絡優勢,如申通,圓通,天天等快遞企業雖然號稱有1200個以上的網點,但是在洋快遞面前不堪一擊,因為洋快遞完全可以通過收購立馬就可以完善自己網絡。更何況我國大多數快遞企業不具備全球性服務網絡,大多數中高端的快遞服務與本土快遞企業無緣。
本土快遞企業的對策
雖然洋快遞近年來攻城略地,步步緊逼,但是本土快遞企業也不能就束手待斃,只要采取措施得當,在國內快遞飛速發展的市場上,本土快遞企業依然有所作為,發展壯大。
1.取得局部競爭優勢,走小而強的道路。從快遞的物品性質來看,大多數具有多品種、小批量、高附加值、高時效性的特征。小企業更能滿足快遞客戶的需求。而本土快遞企業大多數規模小、企業靈活性大,對人員和成本管理相對簡單,比較適宜快遞行業的特點,因此,規模小不一定是絕對的劣勢,相反,在同城快遞或者一定范圍內的跨地區快遞具有洋快遞不具有的優勢。雖然本土快遞不能在整個快遞市場形成競爭優勢,但可以在一個地區、一條線路、一個服務品產品形成自己的獨特競爭優勢。不求規模大,只求局部做強,本土快遞也能在市場中分得自己應有的份額。
2.品牌策略和價格策略手段并用。洋快遞采用低價策略后,一向視為本土快遞企業自留地的國內快遞和同城快遞也面臨著洋快遞的嚴重沖擊,因此,本土快遞企業要想打敗競爭對手,必須摒棄單一的價格競爭手段,通過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從業人員,素質提高管理水平,建立自己的本土服務品牌,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贏得客戶信任。當然也必須發揮本土快遞成本相對低廉的優勢,因為,洋快遞的低價策略畢竟只是打擊競爭對手的權宜之計,受高管理運營成本制約,洋快遞長期的低價策略還是難以為繼,因此,本土快遞運用更靈活的價格,提高服務質量,必然會贏得更多客戶,與洋快遞一決高下。
3.積極拓展國內國際市場。對于大多數中小快遞企業來說,在形成局部優勢的基礎上,逐步打造全方位、綜合性、跨區域的快遞服務網絡。目前本土民營快遞加盟體制門檻低、加盟成本小,造成在服務管理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只要完善加盟體制,加強對加盟商的統一管理,中小快遞企業就能形成比較完善的網絡,拓展服務區域和服務范圍。而本土快遞行業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我國大型快遞企業,抓住有利時機,積極拓展海外市場,著力發展高端快遞業務。
4.加強行業整合和聯盟。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造成快遞業務市場開始萎縮情況下,正是行業整合有利時機。本土快遞企業加盟或依托有競爭力的企業,通過兼并、聯合、重組等方式,積極實現規模擴張,著力實施品牌戰略和網絡化經營,甚至是強強聯合,產生規模效應,形成具有知名品牌和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快遞企業或企業集團。大的快遞企業可以通過行業整合,擴大自己網絡規模和服務范圍。一些中小快遞企業也可以過合資、參股、聯合等多種方式,實現規模擴張,實現快遞價值鏈的提升,不斷發展壯大本土中小快遞企業。
(作者為上海通之略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高級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