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近年底,“改革開放30周年”的專題非常有聲勢。2009年共和國60周年紀念又將開始。回望過去這段時光,發生了太多的事情。一年幾乎長于過往十年。經濟環境在金融海嘯的滌蕩之下,一片蕭殺。作為中國人,當然樂見祖國在“改革開放”的光環護佑下,風景獨好。然而,30年對一個全新的市場經濟體系,畢竟還是成長階段。這個時刻的發展總結,顯得尤為必要。
今年在中國發生了眾多的大事件,給我們今天的社會世象做出了注釋。年初,救助自然災害體現了社會力量是如何把壞事解決了的。奧運成功,體現了社會動能是如何把好事辦好的。在市場經濟領域,“奶粉門”在社會力量面前暴露了危機處理意識的不足。如今家電零售龍頭國美的未來變化則是對市場經濟成熟度的一次考驗。
很多海外的政商界朋友屢屢問起,國美創辦人黃光裕接受有關部門調查的來龍去脈和前世今生。雖然此事傳言甚多,但是冷靜下來審視事態,國美電器本身并沒有發生什么真正的大事,只是企業管理團隊中的一個人在與國美無關的投資行為中受到司法調查。目前調查范圍沒有牽涉到國美的部分。國美是一個每天按時開門、明碼實價、經過國家工商注冊、有30萬職工、年利稅20億的正規零售企業。至少到現在為止,國美沒有群眾受困,沒有兒童死亡,也沒有引起民憤。
當然,之前不乏企業不爭氣引來公眾無限憤慨的風波。“三鹿”事件就暴露出乳業經營中的短視投機和管理缺失等缺陷。此類風波給社會以及產業經濟都造成了巨大損失。國家的市場秩序乃至公共安全,甚至國際形象也遭受重創。所以這類作奸犯科的企業,如何懲罰都不為過,也不值得維護。不過,也許是“企業每每不負責任”的這種陰影,造成了我們今天的社會輿論導向,對企業在經營中的問題空前的敏感。
還有一個一度曾經爭論聲浪很大,但是突然降溫的企業風波——“匯源轉售”事件。雖然,如從市場角度,這個事件更應該表達為“可口可樂控股匯源收購案”,但在公布之際,不少輿論著眼于“民族品牌保衛戰”的冷戰思維,聚焦于批評匯源創辦人朱新禮,一些媒體更推出了讓網友投票是否支持此項收購的調查。這些行為都是不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亦體現出社會成熟度不高。試想,三個月前,朱新禮將匯源賣出了一個好價錢,否則拖到今天,匯源的議價能力必然大打折扣。一個商人預見到企業未來的不確定性,選擇套現,既沒有違反公序良俗,也沒有影響社會就業機會,這是不應該受到過多責備的。
還有一個反面的例子,就是牛根生悍然發出萬言書,呼吁蒙牛的股權“寧予兄弟勿給外人”,且不提企業家個人素質如何,僅僅是這種較為粗糙和躁動的態度,實在不是解決蒙牛危機的應有舉措,也無助于正常的商業秩序形成和市場的發展。如果因此對其喝彩,那就有點逆商業文明趨勢而動了。
假設把目前國美的困境放到成熟度比較高的社會體系中,媒體和社會輿論可能不會如此興奮。原因很簡單,本案據媒體披露,屬于調查中的個人責任的違規事件,具體案情尚未明確,而涉案問題完全沒有明確牽涉到涉案人所在的正規經營的企業,如給企業的經營秩序帶來無端干擾毫無必要,關鍵是無人得益,而社會為此很可能付出巨額成本,是一種多輸的選擇。
社會輿論監督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發揮對不合理現象的督導改善,但另一方面,可能因易于受到情緒影響產生輿論誤區。和諧社會,呼喚輿論能夠隨著國民素質、媒體素質、言論思辯的進步而更加成熟。
也許是受到三鹿這類企業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的負面影響,眼下輿論導向對危機的憂慮之弦繃得過緊。所以,很多牽涉大企業的風波,本來是應該更加慎重處理的問題,往往會過度詮釋以陰謀論看待。實際上,過當炒作對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一定的殺傷力,對穩定的市場秩序的危害同樣顯而易見。一個張弛有度、成熟審慎的法理環境、輿論秩序,才是社會持續良性發展的需求。面對國美這一類并非出自原罪的風波,我們該怎樣去評判,如何去對待,是對市場經濟發展成熟度的一次考驗。
陸新之
財經作家,商業觀察家,現任風至飛揚出版機構首席顧問。出版的新著有《決勝華爾街》、《王石管理日志》和《說郎咸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