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亮
在中國市場上不斷遭遇挫折,迫使聯邦快遞改變了過激的價格策略。在經歷了一年時間的價格戰之后,這一“行業破壞者”耍了一個回馬槍
美國聯邦快遞公司中國區的一位高層人士日前向《中國新時代》記者透露,2009年,聯邦快遞在中國國內的快遞業務將恢復原價,并且拒絕打折。在經歷了一年時間的價格戰之后,聯邦快遞耍了一個回馬槍。
2006年,在國際快遞市場已經獲得了穩固優勢的聯邦快遞雄心勃勃,打算大舉殺入中國國內的快遞市場,然而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里,聯邦快遞的生意冷冷清清,即便在提速和擴大服務范圍后“仍然沒有明顯起色”。
進入2007年下半年,在對中國快遞市場進行分析之后,聯邦快遞決定拿起價格武器,在中國市場大幅度降價。2007年8月,聯邦快遞宣布,將分三次大規模調整價格:對公司客戶最低價格降至國內快遞企業價格的一半;對個人客戶價格最高下降幅度近50%;個別城市間快遞價格低于國內同行的價格。
2008年8月份,聯邦快遞宣布在此前大幅降低中國國內快遞服務收費的基礎上,再打7折到7.5折。
降價戰略帶動了聯邦快遞中國區業務量的增長。聯邦快遞2008年9月18日發布的財務報告顯示,2008年上半年,其在中國、印度、英國和加拿大四個國家的國內快件業務量大幅度增加,同比增長了10%。不過,每個快件的平均價格增長僅為0.4%。
據稱,美國聯邦快遞公司總部為其中國區批準的降價促銷時間是為期三年。不過,聯邦快遞準備“虧損三年搶占中國市場”的行動并沒有執行徹底。2008年年底,聯邦快遞便宣布將終止降價措施。
“此前的價格戰只是臨時策略,聯邦快遞會視市場情況適時調整其價格策略。”上訴高層人士解釋。
布局有力 謀篇不足
聯邦快遞正式進入中國是在1995年。1997年,聯邦快遞與天津大田集團結盟,成立合資公司大田聯邦快遞有限公司,開拓中國市場。
“中國是聯邦快遞全球業務發展中最快、也最具有潛力的市場。” 聯邦快遞中國區限時業務部副總裁陳嘉良曾經如此評價中國的市場地位。為了更好地進軍中國市場,2006年,趁著中國快遞市場向外資全面放開的機會。聯邦快遞斥資4億美元,收購了大田集團手中持有的合資企業的股份,大田聯邦快遞有限公司成為聯邦快遞旗下的一家獨資子公司。
聯邦快遞還收購了大田集團的國內快遞業務資產,這些資產分布在全國的80多個地區。隨后,聯邦快遞在杭州蕭山機場設立了中國區轉運中心,并且租用民營航空公司奧凱航空的三架貨機,來運營其國內航空貨運網絡。
進入中國市場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聯邦快遞都將自己定位在快遞高端市場。其服務價格遠高于郵政EMS和以低價瓜分市場的民營快遞公司。
一位民營快遞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最初在聯邦快遞在的報價中,從廣州到北京的快遞,無論文件還是包裹最低按2公斤起算,收費為115元,并再加收10.5%的燃油附加費,也就是寄一份文件要127.8元,比“土快遞”貴了整整7倍。據說當時其國內快遞每月只能收到幾十單業務。
虧損并非長久計,為了爭奪國內市場,聯邦快遞采取了非常激進的降價措施。在第二輪降價的時候,聯邦快遞的“次早達”、“次日達”等業務的價格就已經低于郵政EMS。到2008年8月,聯邦快遞宣布第三輪降價,再打7折到7.5折的時候,其相關業務的價格已經低于民營快遞公司。
對于降價措施,陳嘉良解釋,“聯邦快遞的策略,意在為整個行業建立標準,并且提高行業進入的門檻。聯邦快遞希望能夠為更多的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使他們可以優化自己的供應鏈。”
然而,聯邦快遞的“價格殺招”卻引發了行業恐慌,讓國內的快遞企業如坐針氈。一位民營快遞企業負責人表示,這是典型的低價傾銷行為,如果不及時制止,不出5年,中國民營快遞企業將被消滅殆盡。
郵政EMS總經理袁國利曾就此事向媒體表示,聯邦快遞的價格對EMS形成了很大壓力。成本上漲,市場本應適當提價,但聯邦快遞卻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即便是同樣也在深耕細作中國市場的快遞業洋巨頭德國敦豪(DHL)、美國聯合包裹(UPS),也沒有像聯邦快遞這樣不計后果地大幅降價。而聯邦快遞大幅降價的結果,讓它成為了整個行業的敵人。
本土企業的反擊
聯邦快遞發起的凌厲攻勢,給國內快遞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營壓力。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告訴《中國新時代》記者,從2007年開始,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等政府部門就陸續收到本土快遞企業對聯邦快遞的投訴,呼吁政府對聯邦快遞的低價傾銷行為進行調查,呼吁展開公平競爭。
2008年7月初,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共同啟動了物流行業產業損害預警機制。7月25日,商務部損害調查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聯合又派人到郵政EMS、順豐速運等企業,進行速遞行業重點調研,內容之一便是聽取企業對于聯邦快遞降價的意見。
面對生死抉擇,國內快遞企業對“行業破壞者”聯邦快遞進行強烈批評的同時,更加認識到了團結的力量。2008年9月,數十家國內快遞企業聯名向國家郵政總局、商務部、國家發改委、國家工商總局等部門遞交了關于聯邦快遞不正當競爭的檢舉報告。
國內快遞企業在投訴文件中指出,聯邦快遞的成本通常是民營快遞的3倍到5倍,再加上前期的大量硬件投入,其國內快件業務根本就無法盈利。聯邦快遞在嚴重虧損的狀態下,大打價格戰,損害了行業的整體利益、阻礙了同行業企業的發展,應限制外資快遞企業在國內的擴張行為。
面對眾多國內企業的質詢,聯邦快遞的辯解顯得蒼白乏力。聯邦快遞稱,他們的行為只是全面提升聯邦快遞服務的一部分,“不是打降價戰”。
據介紹,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已經對國內快遞企業反映的問題進行了調查核實,并且在2008年年底之前向商務部和國家發改委提交了調查報告,同時也提出了應對的策略和政策建議。未經證實的消息稱,國務院高層看到相關的報告之后,也做出批示,要求政府部門采取措施,鼓勵扶持國有和民營快遞企業發展。
挫折不斷
事實上,國家級主管政府部門的處理意見還未出臺,聯邦快遞就已經很受傷了。
2008年10月8日,天津市郵政管理局郵政執法人員在聯邦快遞天津分公司查獲了14封違法收寄的信件。10月9日,四川省郵政管理局郵政執法人員突然對聯邦快遞成都分公司進行執法檢查,發現該公司的進口快件中,有6份都是裝有發票的信函。四川郵政管理局立即要求其停止信件寄遞業務,并處罰金3000元。
郵政管理部門處罰聯邦快遞違規經營的主要法律依據是1987年開始實施的《郵政法》,按照該法律的第八條規定,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質的物品寄遞業務由郵政專營,如果其他快遞公司違規經營這一業務,將受到處罰。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四大國際快遞公司(美國UPS、聯邦快遞、德國DHL、荷蘭TNT)自進入中國以來,首次因違規經營信函業務而領到的罰單。
“表面上看,這只是郵政管理部門一次單純的行政處罰,但實際上大家都心知肚名,聯邦快遞吃罰單絕不是違規經營那么簡單。”一位快遞業的業內人士表示。從2007年在中國推出“次日達”為核心的國內快件業務以來,聯邦快遞曾經先后多次降價搶占市場,觸犯了郵政特快專遞和民營快遞公司的利益。
郵政管理部門沒有價格的監管權和處罰權,對聯邦快遞的降價行為無能為力,但有權查處“違規經營國內信件”等經營行為。因此,不排除這是郵政管理部門敲山震虎,向聯邦快遞發出的一次“警告”。
接下來,聯邦快遞又遇到了一件煩心事。2008年12月初,奧凱航空因股權糾紛等原因,多架次航班被停飛,這讓與奧凱航空有著深層次合作的聯邦快遞擔心不已。
聯邦快遞曾經與奧凱航空的母公司均瑤集團簽署了一個為期五年的“快件”領域的排他性協議。根據該協議,從2007年4月1日起,聯邦快遞每月向奧凱航空的三架貨機支付1300萬到1400萬人民幣,而奧凱航空則為聯邦快遞提供排他性的快遞服務。該筆現金既保證了奧凱航空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又讓奧凱航空可以用此項業務為理由向銀行貸款。
聯邦快遞害怕奧凱航空停飛及管理層變動,影響其與奧凱航空的貨運合作。因此,奧凱航空有難,聯邦快遞會毫不猶豫地加以救助。到2008年11月底,奧凱航空共拖欠了中航油公司4400萬元的燃油費,中航油威脅要給奧凱航空斷油。聽到這個消息之后,聯邦快遞立即出面擔保,讓奧凱航空與中航油達成了繼續供油的協議。
但聯邦快遞的努力,并沒有能夠拯救注冊資金3億元,卻拖欠機場建設費、飛機租賃費、加油款2億多元的奧凱航空。得到行業主管部門批準后,奧凱航空12月6日宣布,其大部分航班停飛。
聯邦快遞與奧凱航空簽訂的排他性協議一直以來也是國內快遞企業詬病的對象。本土快遞企業認為,通過這種方式,聯邦快遞變相取得了國內航權,違反了《反壟斷法》的相關規定。
這次奧凱航空停飛,讓聯邦快遞折翅,降低了其快遞業務的效率。聯邦快遞短期內只能找其他航空企業合作,來完成其快遞業務。
還會二次發力?
在中國市場上不斷遭遇挫折,也迫使其改變了過激的價格策略。聯邦快遞在2009年來臨之前宣布,在中國市場將恢復原價,拒絕打折。
不過,即便是聯邦快遞中國區高層對于恢復原價的細節也語焉不詳。外界普遍猜測,聯邦快遞打算將價格恢復到2008年8月打折之前的水平。
一位民營快遞公司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聯邦快遞不太可能將價格恢復到比國內快遞企業高數倍的價格,因為聯邦快遞在中國的渠道網絡已經鋪開了,它必須要有業務,必須盈利。估計聯邦快遞起碼會選擇一個和EMS相比,具有競爭力的價格。”
目前,聯邦快遞在中國仍是以國際快遞業務為主,它與德國敦豪(DHL)、美國聯合包裹(UPS)以及TNT等國際巨頭一起占據了中國國際快遞市場70%以上的份額。
根據資料顯示,中國國內的快遞業業務量正在以30%以上的年均增幅快速增長。在歐美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聯邦快遞無疑會更加看好中國市場。
2006年,聯邦快遞就已經制定了在中國的發展計劃,計劃未來每年將增加5家或更多家分公司,員工每年至少將增加300人。在網絡建設方面,聯邦快遞計劃在服務中國220個城市的基礎上,未來幾年再增加在國內100個城市的服務網點。
按照計劃,2009年上半年,聯邦快遞位于廣州花都空港經濟區的亞太轉運中心將于正式投入使用。廣州市花都區政府還專門為聯邦快遞亞太轉運中心建設了配套產業園區,這將為聯邦快遞進一步開掘亞太和中國市場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所以,業內人士估計,2009年,聯邦快遞和本土快遞企業對于中國市場的爭奪不會停止,而是將更趨白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