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日本、韓國特約記者 丁 雨 孫秀萍 詹德斌 ●本報記者 何申權 胡 笳
中國當前的頭等大事無疑就是兩個字:抗旱。即便在糧食儲備充足的中國,也沒有人敢小看這場50年不遇的大旱。但連日來西方媒體對中國旱情的關注和擔心,比中國人還要多。有擔心國際糧價上漲的,有擔心中國農民遭受失業和旱情雙重打擊的,有預言中國將因此出現社會動蕩的,甚至發揮想象力,認為中國這場旱情會演變成沙塵暴刮向韓國和日本。西方國家或者國小,或者人口少,很容易因一點事情而驚慌失措,很多人完全想象不出,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經歷過多少大旱大澇,才頑強地走到今天。“多難興邦”這個詞中國人體會深刻,而西方人根本就理解不了。按照西方對中國旱災的社會代價估算,中國不知道要亡過多少回。中國是全球大陸季風帶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天氣的不確定性極高,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也經常是不澇就旱,幾乎就沒有過全境的風調雨順,去年中國的自然災害尤其多。但中國從來就不是哭哭啼啼、不知所措的國家。今年也不會是。
中國抗旱吸引全球目光
對于中國正在遭受的旱災,各國媒體都報道了一連串數字,這些數字在西方人聽起來簡直令人有些絕望。美聯社2月7日這樣報道:“中國北方主要的小麥種植省份河北、河南和山東入冬以來的降水比往年正常水平少了80%,他們正在遭受50年以來最嚴重的旱災。這三個省份的小麥產量占中國小麥產量的一半以上。”越南新聞網說,“周四,中國政府已將抗旱應急響應的級別從二級提高到一級”。美國“農產品期貨”網站報道說,中國有180萬英畝的小麥感染了條銹病,可能造成小麥大幅度減產。韓國《朝鮮日報》7日報道稱,就連北京市內都超過100天沒有下雨或下雪,這是1972年以來的第一次。報道稱,此次干旱使10.3萬平方公里的農田受災,這比韓國的面積還要大。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說,北京也在遭受旱災地區之列,這個“居住著1700萬人口的城市,長年依賴有限的水源”。路透社2月7日報道的標題很搶眼:“大旱讓中國數百萬人喝不上水”,但文章里寫的是,中國440萬人和210萬頭牲畜缺乏“足夠的飲用水”。不過,美聯社說,今年中國的冬小麥產量可能因干旱減少20%,但是“中國連續5年的糧食豐收保證了糧食庫存的充足”。
外國媒體同樣關注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在采取緊急行動抗旱救災”。這種舉國上下一起行動的場面在西方也幾乎不會因一場干旱而出現。美聯社說,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親自動手解決干旱問題,中國財政部“已撥出近870億元用于抗旱”,其中大部分將直接援助農民生活,其余的將用于幫助農民恢復生產。8日路透社等媒體報道了溫家寶總理在河南視察發表要把抗旱救災作為當前工作“重中之重”的講話。法新社等媒體8日紛紛報道中國開始在災區實施人工增雨。此前“美國之音”2月7日報道說,災情嚴重的河南省已經啟動所有抗旱設備,并為山區民眾送水解渴。越南新聞網6日報道說,中國政府正在災區建立緊急飲水和灌溉系統,并就森林防火和防治糧食作物病蟲害等做了部署。
一些媒體發出奇談怪論
在描述中國當前的旱情之后,一些西方媒體意猶未盡,又就此問題做了一些西方式的聯想。讓人不解的是,西方的記者們為什么動輒就把中國往“亂”的方向猜。
美國《時代》雜志網站2月6日報道說,中國政府花巨資救災抗旱,但可能“不足以幫助數以百萬計回鄉的失業農民工”。報道稱,由于全球經濟危機,中國沿海地區大批企業關閉和裁員,來自農村地區的農民工返回家園,當地政府曾希望農業可以吸收一些人再就業,但干旱無疑將加劇農村的失業,因為耕地是大多數農民工失去城市工作后唯一的希望。隨著整體經濟的進一步放緩,“這種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日本《讀賣新聞》刊登中國農村土地干裂的照片,報道稱雖然現在中國領導人正在抓緊提高農民收入,促進消費等,但是如果干旱繼續擴大,“很可能動搖農村和中國經濟”。有的媒體用了更直白的表述,路透社說:“數以百萬計的打工者回到鄉下有可能引發社會動亂,而旱情加劇了這樣的趨勢。”《韓國日報》7日稱,中國領導人擔心,在經濟不景氣情況下發生干旱“可能使民心生變”。
《日本經濟新聞》6日報道稱,中國干旱可能對世界經濟,尤其對農作物生產造成不良影響。美國“農產品期貨”網站6日報道,關于旱情對中國小麥的影響,各方面的報告差別很大,“但可以肯定,至少有一半的中國小麥產區受災”。文章預測說,如果糧食歉收,中國政府“會非常緊張”,因為中國政府不愿意任何其他國家幫助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環球時報200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