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衛敏思 ●雷建鋒
“2009年對歐盟來說將是關鍵一年。”德國《商報》今年1月1日曾這樣預言歐盟。除了眾所周知的金融危機影響外,進入2009年,一場暗潮洶涌的政治角力以布魯塞爾為中心正在向歐盟27個國家蔓延開來。歐盟可能推選出歷史上首位“固定的”歐盟主席,另外歐盟委員會班底也將隨之進行大改組。歐盟不斷擴大,但也留給人磕磕絆絆的感覺。由于歐盟的凝聚力一直遭受歐盟內部和世界的質疑,即使是在前幾年歐盟的“黃金時期”里,也有人把這個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聯合體說成是“政治侏儒”。英國智庫的學者將歐盟內部的政治博弈比作是“成員國一同吃一張比薩餅”,從幾個富裕的兄弟分著吃,到現在文化背景不同、貧富不均的27個兄弟一起吃,自然會產生吃多吃少的矛盾。
2009年成歐洲“爭權年”
近日,歐洲不少媒體正在熱議,歐盟內部傾向于結束現在半年一交替的“歐盟輪值主席國”制度,“因為這關系到在美國、中國、俄羅斯這樣的大國面前,如何代表歐盟的重要使命”。誰將成為首位常任的歐盟主席一時成了熱門話題。此外,歐洲議會議長等重要位置也將在今年易人。雖然英國《金融時報》近日預測,“由于法國人已經擔任歐洲央行行長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因此,讓歐洲另一個大國英國派出其前首相布萊爾擔任歐盟主席是合乎情理的”。但在歐盟內部,對于“未來領導人究竟應該是誰”的爭論卻很多。
“該不該讓強國領導人繼續主宰歐盟”成了歐洲一些小國爭論的焦點。在盧森堡,當地人對布萊爾當歐盟主席表示“極不認可”。《盧森堡言論報》說,英法德三國已經占據了歐盟的重要政治和經濟地位,如果讓一位英國前首相繼續來掌控布魯塞爾,那么歐盟其他小國就變成了徹頭徹尾的陪襯。盧森堡、比利時的多數民眾認為,盧森堡首相容克是歐盟主席的“理想人選”,但意大利人則反唇相譏說,這些人只想到把自己的領袖推上去,卻沒有想過自己的領導人有沒有能力來領導未來的歐盟。
英國《泰晤士報》早前評論認為,除了使用了10年的歐元之外,歐盟至今還是一個“政治上過于松散的組織”,這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歐盟內部黨同伐異的情況仍然嚴重。《金融時報》還分析說,法國總統薩科齊正在為2012年接替布萊爾成為第二任歐盟主席做準備,但從國家角度而言,薩科齊仍然在延續“舊歐盟式”的政策思維,希望不斷東擴的歐盟繼續由西歐幾個發達國家把持權力。因此,站在薩科齊陣營對立面的人也不在少數,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捷克總統克勞斯。克勞斯從擔任捷克總統至今,就從來沒為歐盟講過一句好話,并堅決拒絕在捷克總統府懸掛歐盟旗幟,表示“捷克從來不把自己當作歐盟的一個省”。去年6月,地位相當于歐盟新憲法的《里斯本條約》在愛爾蘭公投失敗后,克勞斯立即“電賀”愛爾蘭的反歐派,并公開自命是“歐洲異議分子”,讓歐盟內部一片嘩然。不僅如此,在捷克年初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前夕,歐洲議會代表團前往捷克拜訪,沒想到克勞斯一點不給面子,言辭交鋒下賓主不歡而散。《經濟學家》認為,在歐盟遭遇金融海嘯的嚴峻形勢下,克勞斯以及他背后來自波蘭、西班牙等國的同盟力量只會一個勁地同英法德意等國唱“對臺戲”,在歐盟的各項政策上質疑不斷,延誤時機。
27個兄弟分吃一張比薩餅
有歷史學家說,歐洲更多是“諸侯分裂”的歷史,近代的拿破侖和希特勒都嘗試統一歐洲,但他們不僅沒給歐洲帶來瞬間的統一,甚至讓歐洲烽煙四起。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父親是拿破侖手下的一位將軍,他幼年時也隨軍到過西班牙。雨果晚年曾在巴黎世界和平大會上呼吁:“總有一天……,所有歐洲國家,無須丟掉你們各自的特點和閃光的個性,將緊緊地融合在一個高一級的整體里;到那時,你們將構筑歐洲的友愛關系……”不過,歐洲的友愛關系正面臨著現實的考驗。曾在歐洲稱霸的英法德意等國都強調各自的驕傲,也在張揚各自的文化。歐盟6次擴大后,已經涵蓋27個國家,總人口達到5億。一些信奉東正教的東歐國家加入,也使歐盟國家的宗教信仰更加復雜。按照歐盟官方的介紹是23種語言,而民族構成更是復雜。
在各自利益面前,歐盟27國顯然是各懷心思。有歐洲媒體說,德國總理默克爾在金融危機中獲得“不女士”的綽號,她抵制來自法國的所有重大倡議。而今年2月以來,因為薩科齊公開批評英國首相布朗的救市措施,英法兩國也鬧起了不愉快。歐元是象征歐洲團結的一個“碩果”,目前歐元在世界外匯儲備中的比例已經達到27%,歐元區人口也達到了3.1億,這與美國人口幾乎是一樣的。但隨著金融危機加劇,法德等歐元區國家的民眾認為生活質量比入盟前下降,因此有些人出于自身經濟狀況的考慮,想“退出歐元區”。
對于英德等一些發達成員國來說,保持本國利益不受侵犯越來越難,像是在歐盟農業補貼分配問題上,英國人已經在大喊吃虧。而對于保加利亞、立陶宛和波蘭這些經濟欠發達的成員國來說,他們入盟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在經濟上受惠,因此不斷索要經濟資助,并聯手推選更多的自身陣營的人士前往歐盟擔任“高管”,波蘭前總理布澤克被推選為下屆歐洲議會議長的背后就有這樣一層動機。
英國智庫“歐洲改革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巴西里博士將歐盟內部的政治博弈比作是成員國一同吃一張比薩餅。巴西里說,50多年前是法德意荷比盧六兄弟分著吃,現在成了27個兄弟一起吃,這其中還有一些是新加盟的窮兄弟,結果自然是大家都吃不飽。因此,如今誰被選出來拿刀切分這張大餅就變得非常重要。
歐盟凝聚力遭到質疑
英國智庫“開放歐洲”學者保羅·羅賓遜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愛爾蘭2008年公投否決《里斯本條約》及捷克總統不愿在總統府插歐盟旗幟這些事件可以看出,歐盟內部缺少凝聚力,各自為政的問題依然不容樂觀。常去布魯塞爾公務旅行的羅賓遜說,布魯塞爾歐盟總部不像一個真正忙碌的政治機構,而像一個“東歐老式企業食堂”,人們絲毫不擔心手頭的議案何時才能被挑出討論,“即使被挑出討論,還需要翻譯成20多種官方語言被輪流過目”。“手中的議案就像一道熱騰騰的菜一樣,被27個國家的大廚嘗一嘗是否合乎自己的喜好,再被端進廳堂。”羅賓遜說,“可以想象如此耗時的流程之下,美食也變成了眾口難調的殘羹冷炙。”
對于歐盟的質疑,說得最尖銳的就是“政治侏儒說”。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基肖爾·馬赫布巴尼說,在迅速變化的地緣政治環境中,歐洲是一個政治上的侏儒。羅賓遜認為,一直以來歐盟之所以被外界笑稱為“經濟巨人,政治侏儒”,主要原因就是成員國背景紛繁復雜,民族利益互不相讓造成的。羅賓遜說,每天都可以從國際新聞上看到歐盟高官的身影,但他們主要的工作卻是在“調停”而不是“執行”。很多歐洲人說歐盟委員會就像是在一個家庭運動會上帶著27個孩子一同賽跑的父母,即便自己跑得再快,孩子們跌跌絆絆、步調緩慢,還是難以取勝。
對歐盟的質疑源于兩方面,一方面是歐盟內部對其自身的質疑,即對歐盟的合法性、效率、透明性和民主的質疑。歐盟詭秘的規則和官員間沒完沒了的爭吵成了被諷刺的對象,而歐洲人在全民公決中也多次表示他們不希望歐盟成為一個龐大的超級大國。外部質疑的是歐盟能不能承擔起類似于民族國家所能承擔的國際責任與義務,對國際問題能否用一個聲音說話。在波黑戰爭期間,大部分歐盟國家的立場還基本一致,但當去年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后,因為涉及民族問題,歐盟內部又出現了分歧。
人們經常產生以下的誤區,認為歐洲一體化有一個明確的發展目標,那就是建立歐洲中央政府。事實上,就連“歐洲一體化之父”讓·莫內也從來沒奢望將歐洲一體化的目標定位為歐洲中央政府的建立,而對于戴高樂和撒切爾夫人這樣的民族主義者而言,建立歐洲中央政府簡直就是離經叛道。在他們眼里,歐洲民族國家的繁榮和強大才是一體化成功的基礎。因此,歐洲一體化只有階段性具體的目標,而沒有終極目標。
沒人樂見歐洲統一團結
美國主導的北約,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歐盟的安全隱患。但與冷戰時期比,美國希望歐洲統一的力量顯得并不是十分強烈,相反在伊拉克戰爭等問題上分化了歐盟。歐盟內部有人認為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法德兩國前任領導人希拉克和施羅德得罪了美國,使歐盟的國際地位和作用下降。也有人認為,美國一方面對“新歐洲”與“老歐洲”進行離間,一方面也在挑動歐洲與俄羅斯的關系。奧巴馬當選為美國總統后,法國《回聲報》曾發表專欄作家的文章說,分裂的歐洲將面對美國的東山再起。美國《時代》周刊去年年底曾撰文說,歐洲陷入了對奧巴馬的深度“迷戀”,但奧巴馬只對美國人負責,因此歐洲要克服這種心理。盡管歐洲很強大,但歐洲人還是愛想著美國,“部分是渴望,部分是嫉妒,部分是輕蔑”。
歐盟這些年一直試圖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除以法國和德國為首的“老歐洲”2003年反對伊戰外,歐盟在全球環境問題上也對美國提出批評。世界金融危機發生后,歐盟已經不滿足于做美國的伙伴。不過,有專家認為,歐盟雖然已經成為世界重要一極,但還是沒有實力和意愿取代美國。民主、自由和人權是歐洲發達國家核心價值觀。與美國更多強調民主不同,歐洲議會前議長博雷利曾說,人權是歐洲人的核心價值觀。最近這6年,一批大西洋主義者入主英法德政府,而且還在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中占了領導地位。意大利《共和國報》近日認為,未來的歐盟主席是要讓歐盟不僅僅成為經濟的巨人,更要成為政治巨人,同美國和亞洲抗衡,這并不是歐盟每一個國家的政府領導人都能夠勝任的。
事實上,即使歐盟成員國有分歧和爭吵,它們的關系也遠比其他地區國家之間的關系親密。冷戰期間,歐洲國家分歧的烈度和頻率并不比冷戰后少。20世紀80年代,“鐵女人”撒切爾夫人“毫不在乎冒犯別人”,但英國人始終沒有提出退盟的威脅。對于歐洲一體化而言,成員國之間的爭吵屬于正常現象,但是如果分歧和問題不能獲得解決,歐盟的發展依舊會磕磕絆絆。▲
環球時報200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