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謙
當前,包括中國在內的能源進口國都深受“能源枯竭論”的沖擊,對未來全球可能出現的石油緊缺有點兒提心吊膽。事實上,看看近期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和能源相對貧乏的歐洲的脆弱性,及其處理“能源枯竭論”的方式,或許可以有許多啟發和借鑒。石油緊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應對石油緊缺的辦法。
前段時間,意大利最大的能源企業埃尼公司副董事長列昂納多·莫格里就曾認為,“能源枯竭”并不是不可解決的難題。歷史上人們對石油資源枯竭的預測和對某些地區貧油的判斷一再被證明是錯誤的。比如,上世紀20年代,當時的英國石油公司荒謬地認為沙特阿拉伯一滴石油也沒有。在莫格里看來,地球上的石油儲藏足以滿足人類本世紀以后很長時間的需求,關鍵在于勘探和開采技術的開發。這種說法在能源市場上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了。這種觀念的更新有助于冷靜地對待能源市場上價格暴漲現象,也可以有助于在進口石油時防止中了國際石油期貨炒家的圈套。
在尋找應對石油緊缺的辦法方面,歐洲方式值得借鑒。歐洲緩解能源困境的重要途徑是開源節流,歐洲在開發節能技術和產品、增加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例如,丹麥計劃到2030年風能在其能源構成中將占50%,太陽能占15%;在芬蘭,可再生能源已占全國能源消耗的25%;冰島地熱資源豐富,2005年地熱已保證全國55%的能源供應,該國還計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不用化石燃料的國家;挪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也很高,99%的電力是水電。瑞典除了成功地把地熱和廢熱作為供熱的全部能源外,還開發了先進的石油儲備技術,利用本國地域遼闊,地質構造適宜建大型地下儲油庫的優勢,形成龐大的儲油能力,其結果是不產石油的瑞典像炒股一樣,依靠低價購入原油,高價拋出或出口石油產品,既緩解了本國的石油需求,又一轉手賺了大筆錢。
面對石油緊缺,西方的呼吁是能源進口國的攜手。去年9月,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和哈佛大學教授馬丁·菲爾德斯坦聯名撰文,呼吁美歐等重要的能源進口方攜手維持石油價格和供應的穩定。不過,國際社會似乎并沒有重視這一呼吁,歐盟自己都難以在能源問題上用一個聲音說話。歐洲國家眾多,與美國及其大型能源企業相比,歐洲及其能源企業在國際能源市場上地位孱弱的重要原因是相互競爭,內耗很大。例如,面對俄羅斯為了繞開烏克蘭而提出的“北溪”輸氣管計劃,歐洲國家和企業立即趨之若鶩,不僅把能源進口多元化的戰略目標置之腦后,甚至忘記了英荷殼牌公司和英國石油公司與俄羅斯合作失敗,血本無歸的慘痛教訓。正是由于歐洲各國政府和企業目光短淺,見利忘義,俄羅斯能輕而易舉地把歐洲玩弄于股掌之間。
觀念轉化,措施修正及內部利益集團的團結,應該是我們從歐洲能源境遇中可以得到的最可吸取的教訓和經驗。▲(作者是上海歐洲學會副秘書長。)
環球時報200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