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欣
拜讀《六可齋詩存》打印稿的時候,與趙大民老先生還素不相識。只知道這位老先生年屆八旬,是一位戲劇家,近年寫過《芳草碧連天》這樣的大戲,雖然隔行隔山,但畢竟心生仰止之情。及至經轉送詩稿的朋友一番介紹,自己又用一周時間反復研讀了這四百余篇詩稿,眼前的“高山”漸漸清朗與親切起來。于是,就想寫幾句讀后的感受,亦企望借此機會求教前輩。
這是作者數十年來詩詞創作的選集,集中所錄包括律絕、古風、詞曲、對聯等不同體式,各體皆工,亦各具特色。個人來講更喜歡趙老的詞。趙老自稱不是詩人,余事為之,但這“詩外”的功夫卻非常人可學,一字一句,一事一情,舉重若輕,詩意盎然。
王國維說作為詩人既要“能感之”,還要“能寫之”。要有敏銳的心靈,能夠從自然和人事中獲得感發,還要有駕馭文字的技巧。有的人即使經常被外物感動,自身也有著卓然而立的品格,但是不能形諸言,不能用詩詞這種體式表達出來,或者筆下之物缺乏形象的興發感動,而是一堆概念和口號,不美,感動不了讀者。還有一種人,不具備活潑的心智,也不容易受到感動,只是雕琢文字,藝術的手法再高妙,也寫不出好詩。因為,打造而非種植,那終究是假花,沒有生命。
讀趙老的詩詞,即使與他本人尚未覿面,通過文字亦可以感受到作者那活潑的心靈,而且文字中亦體現出高妙的藝術修養。趙老的作品中蘊含著一種精神的力量,這與作者自身的品格與氣質是分不開的。詩詞是趙老生活的一部分,已融入他的生命歷程,他通過詩詞豐富自己,詩詞亦體現著他的人格。
晚清著名的詞評家況周頤在其《蕙風詞話》中曾云:“吾觀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外,有萬不得已者在。此萬不得已者,即詞心也。”
讀趙老的詩詞作品,確實能夠感受到詩心詞心的所在。對于“風雨江山”,他自有一份“萬不得已”的體悟。靜靜品讀那些詩句詞句,我們可以聽見自然的聲音,可以嗅到心花綻放的氣息,可以與作者、與其他讀者有一份生命的共感。如:
“澄湖明似鏡,只為測天高。”《秋湖》
“柳絲蘸盡池中碧,待寫東風第一枝。”《早春》
“海棠一夜紅消盡,正是春愁擾夢時。”《春到》
“戲水閑鷗猶奮翼,半穿煙雨半穿晴。”《踏湖閑趣》
“遙懷沽上月,可似晉陽圓?”《中秋遙寄》
“勸君珍重花年夢,不負春風雨露情。”《鷓鴣天·聞鐘有感》
“一路鷗鳥相伴,芳草碧天涯。”《望海潮·七藝節西湖紀游》
鐘嶸在《詩品序》中所謂“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在自然界的“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以外,人事的感動也會時常觸動敏感的詩心,“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
趙老的作品除了寫自然風物,還有不少寫到人情世態,這“世情”多與戲劇有關,劇人、劇事、劇情,盡在心志所及,盡在揮灑之間。如:
“翰墨丹青信有情,癡心托筆問蒼生。梅魂松骨今何在?都付吟濤畫影中。”《<丹青恨>剩墨》
“吾裁《覺悟》君《知否》,只緣劇事費蹉跎。”《戲贈吳保和》(筆者注:《覺悟》、《知否》指趙大民、吳保和各自的話劇劇本。)
“細數人倫皆血淚,分明曲筆化雷霆。”《京劇<雷雨>剩墨》
“寂寞三郎若有情,會當更譜《霓裳》曲。”《獻給“首屆中國京劇藝術節”》
“嘆十載、冰封大地,絲竹盡廢,百卉凋殘。喜今朝,楊柳歌吹,春滿勾欄。”《揚州慢·賀中華梨園學研究會成立》
“話劇百年,人生百態,盡入戲文。”《沁園春·賀中國話劇一百年》
趙老從事戲劇藝術工作已有65周年,作為深諳文史的戲劇家,他除了對南宋的陸放翁多有賞愛之外,還自1982年起研究近代的藝術大家弘一法師李叔同,傾注20余年心血,先后創作電影文學劇本《弘一法師》,電視劇《李叔同》,話劇《芳草碧連天》(李叔同在俗的藝術人生),還即將續寫《夕陽山外山》(李叔同出家后的云水生涯)。他在弘一大師圓寂60周年之際以古風體寫作了一篇《感言》(并序),“一部傳奇劇,鏤心逾十年。不堪思往事,回首淚潸然。……書至情切處,清淚濕衣衫。夢醒猶嚶泣,星月照欄桿。……”翰墨有靈,真情滿紙。
關于弘一法師,趙老先生還在詞中寫道:
“別歌一曲情難盡,心在夕陽山外山。”《鷓鴣天·戊子迎春抒懷》
“十載經綸,都付與、苦吟傲嘯。思往事、月圓幾度,悲歡多少?”《滿江紅·紀念李叔同研究會成立十周年》
“執象而求人千里,敬前賢功在千年后。肩重任,莫辜負。”《金縷曲·喜聞修復李叔同故居工程啟動》
據說《芳草碧連天》演出時盛況空前,坐中觀者無不動容。令人良不可解的是,寫作這個劇本時趙老先生已近耄耋之年,而情感如此細膩纏綿,臺詞充滿畫意詩情,全劇滿溢著青春的氣息。現在想來,文字是天地的精靈,在詩心的感受與表達中自然永遠不會老去。
《毛詩大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我們的腿腳可以走路,我們的心可以行走嗎?“志”要到達哪里去呢?它要如何表達呢?有了詩,我們的心不僅可以行走,還可以飛翔。
詩歌是人類觀照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如陽光一般灑落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詩歌給我們以棲居的方式,給我們感情的慰藉,它具有感發生命的力量,它可以滋養我們的心靈。
因為有詩,依然平平淡淡的日子,可以活得充實而灑脫,熱烈而安詳;依然紛紛擾擾的人事,可以變得簡單而明凈,平和而曠達。與現實的生活不離不棄,卻自有一方屬于自己的時空,自有一番空靈無礙的境界。即使歲月滄桑,即使紅塵萬丈,在人世間的百媚千紅中自有始終如一的持守,在淡而如水的日子里自會綻放出異樣的光彩。
讀趙老的詩詞,感受到那活潑的心靈。
2008-6-2改定
(《六可齋詩存》 趙大民著 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