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軒
在中國近代史上,特別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道光帝重用為靖逆將軍的奕山和揚威將軍的奕經,都是我們不陌生的。奕山、奕經與道光帝在輩分上是什么關系呢?
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上卷第220頁說:“皇帝堂兄弟奕山。”第224頁又說:“他的堂兄弟奕經。”黃仁宇著《中國大歷史》(三聯書店一九九七年版)第243頁說奕經為“皇帝之堂弟”。
其實這兩書就奕山、奕經與道光帝的輩分都說錯了。他們三人的生卒年,道光帝是一七八二—— 一八五○年,奕山是一七九○—— 一八七八年,奕經是一七九一 —— 一八五三年。道光帝比奕山大八歲,比奕經大九歲,奕山、奕經雖然比道光帝年少,但絕非道光帝的“堂兄弟”或 “堂弟”,在輩分上俱為道光帝之侄。
我們可以從清皇室子孫的命名來看。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滿族統治者,建立清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漸接受漢文化的過程。清初從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到順治帝福臨,都是依照滿族的傳統習慣來進行的。到康熙帝玄燁時,吸收漢文化趨于成熟并卓有成效,他為兒子取名,全以“胤”字起頭,取自《詩經·大雅·既醉》:“君子萬年,永錫爾胤。”可見是深含寓意的。皇四子胤繼位為雍正帝,兄弟們都改“胤”為“允”以避諱。等到胤給兒子取名,則以“弘、福”二字起頭,弘歷繼位為乾隆帝,避諱是遇此二字缺少筆畫。他在位時將子孫后代“以永綿奕載四字排序”。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下諭:子、孫班輩永、綿二字,將來承緒者,一人以避眾,以永作,以綿作。結果,弘歷第十五子永琰繼位為嘉慶帝,改為琰。琰次子綿寧繼位為道光帝,改為寧。而奕山是康熙帝玄燁第十四子胤四世孫。奕經是綿懿次子,其父為乾隆帝第十一子永次子,過繼亡故的伯父永璋(乾隆帝第三子)為嗣。
由此可見,道光帝是綿字輩的,奕山、奕經是奕字輩的。道光帝與奕山、奕經的輩份是伯侄關系,而不是堂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