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加拿大特派特約記者 管克江 陶短房 ●王秀森 ●杜天琦
2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邀起程訪問沙特阿拉伯以及馬里、塞內加爾、坦桑尼亞和毛里求斯非洲四國。國際媒體對胡主席此次出訪高度關注,并報道說“這4個非洲國家并沒有豐足的資源和原材料”,胡主席此次出訪將“展示中國在嚴峻的經濟時代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非洲國家的媒體大量報道胡主席的這次訪問,當事國的評論充滿樂觀情緒和善意。
馬里《埃索報》2月10日報道認為,胡錦濤主席此次訪問馬里有三大看點:加強雙邊關系、兌現中非論壇時的承諾,以及商討兩國未來合作大計。報道稱,中國和馬里的合作幾乎涵蓋所有領域,中國還每年提供60個留學獎學金名額。馬里《共和國報》10日報道稱,中國對馬里的影響和幫助“無處不在”,在巴馬科每個社區,都至少有一座中餐廳,馬里的第一部彩色電影《馬里共和國》是中國幫助拍攝的,2008年有12位馬里部長前往中國訪問,125人在中國接受各種培訓,674名中國醫生在馬里工作,“沒有任何合適的詞句,足以形容中國對馬里的幫助”。
博茨瓦納日報《報道者》以“中國是我們的希望”為題稱,全球金融動蕩將影響礦產業,“我國是以礦業為基礎的經濟”,“ 這是一個令人恐懼的時代”?!?我們的命運將掌握在中國手中,如果中國決定重振國內經濟,我們就將得到拯救” 。
加蓬《利伯維爾回聲報》10日對中國對非外交表現予以贊賞,稱贊中國宣布盡管經濟衰退影響到中國經濟本身,但中國將不會減少對非援助,將兌現此前的承諾,這是負責任大國的表現。
與此同時,西方媒體也密切關注著胡錦濤主席的此次出訪。法國《回聲報》9日評論認為,胡錦濤主席此次出訪的4個非洲國家均非戰略資源豐富或雙邊貿易額特別大的國家,但這些國家或和中國有傳統親密關系,或曾經歷過雙邊關系的曲折,這說明中國開始有意識地努力改善自己在非洲外交層面的形象,更多表現出一個注重多層次、全方位伙伴關系大國的形象,而力圖避免給外界一種“誰資源多就跟誰親密”的印象。
荷蘭廣播電臺稱,胡錦濤主席將在“石油豐富”的沙特進行為期3天的訪問,而隨后則選擇訪問馬里等4個非洲國家。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它們沒有對中國十分重要的原材料,這顯示中國并不僅僅對能夠滿足其原材料需求的國家感興趣。
英國路透社10日稱,在嚴峻的經濟時代,中國對于展示其“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的訴求本周轉移到了非洲,中國將保證并調整非洲對于援助和投資的希望。
中非走近也總是讓一些把非洲看成“勢力范圍”的西方國家心里酸溜溜的,除了繼續炒作“中國盯上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外,有的還渲染中國正通過派遣維和部隊、出售武器等加強在非洲的軍事存在。美國《防務新聞》9日刊登長篇文章對中國在非洲的軍事存在大加渲染。報道一開頭便稱,“中國正加入幾個世紀以來的征服者、殖民者、雇傭軍和傳教士的隊伍”,前往非洲尋找自然資源、廉價勞動力和市場。報道還宣稱,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中國軍人遍布非洲大陸,中國幫助許多非洲國家提供軍事培訓并大規模出售廉價武器。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10日表示,中國和非洲的能源合作是中國與非洲廣泛合作的一部分,但目前中國與非洲能源合作規模和質量與歐美國家相比仍相差甚遠。她說,中國是本著平等互利和共贏的原則與非洲開展能源領域的合作,我們也希望通過這種合作,使非洲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因為非洲石油的79%都是供出口的。在中國與非洲能源合作中,我們也立足幫助非洲建立石油工業體系,增強非洲自主發展能力。同時,有關公司也在積極從事公益事業,幫助當地人民修建醫院、公路等基礎設施。中非能源合作遵循平等互利原則和國際規則,是公開和透明的,不會影響第三方與非洲的合作。所以我們認為有些人對中非能源合作的擔心是完全不必要的。
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非洲問題專家孫巧成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西方曾對非洲進行過殖民和掠奪,并將其劃為自己的勢力范圍,所以總想挑撥中非關系。但事實不容否認,中非關系一直堅持“平等互利”,我們曾派駐醫療隊、提供援助物資等,這些措施都對非洲的經濟和政治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環球時報200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