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毛 丫
箏是中國的代表性民族樂器之一,據考證,唐代時傳入日本,現在箏在日本人生活中還有著重要的地位。
早在明治時期,日本貴族階層的女孩子們出嫁時,就把箏作為嫁妝之一,以此顯示其出身之高貴教養之深厚。如今箏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仍是隨處可見。每逢日本傳統節日,全國各地大街小巷的商場街店里放的幾乎都是箏曲,好像如果沒有箏樂的襯托,人們就不足以感受到傳統節日氣氛似的。平時在日本,如果想聽到箏的聲音,只需走到一些旅游勝地或傳統工藝品的專賣店就能達到目的。日本的茶道、插花也離不開箏樂的襯托。在一些重要聚會或典禮上也常能聆聽到箏的演奏,如婚宴、競選慶功宴、開學或畢業典禮等等。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箏已經成為“和文化”的代言。
日本人重視禮節聞名,而筆者在留學期間,發現日本人對箏也“講禮”。筆者初到日本時,就受到過一次“不知禮”的教訓。為了攜帶和保存,任何一件樂器都配有囊或盒,箏也不例外。然而由于箏體較長,筆者每次在地上捆裝樂器時都會從箏上邁來邁去。日本箏比中國箏還長,而且沒有架子,經常是放在地上跪著彈。但筆者發現日本學生總是為一點小事費很多時間站起來繞著箏走。筆者不經意地按照在國內的習慣從箏上邁來邁去,此時頓感周圍數道異樣的目光一齊投來,隨即導師走到筆者面前說:“要想學好日本箏,首先要理解日本人對箏的情感與理念。樂器是有靈性的,它也需要禮尚往來……”▲
環球時報200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