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李春明 本報特約記者 蘇 泰
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寒冬”在島內持續蔓延,失業率不斷攀高,向來被視為臺灣“經濟風向標”的高科技產業更成為這波寒流的“重災區”。日前島內媒體爆料稱,被譽為“臺灣硅谷”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內有多達十萬多名從業人員在春節前后大休無薪假,引發島內輿論高度關切,臺灣《聯合報》、《中國時報》等媒體都進行了大篇幅報道。
“電子新貴”集體“休假”
據臺灣《中國時報》10日報道,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從業人員長期頂著“電子新貴”的光環,但在金融海嘯帶來的景氣寒冬下,多數人無法幸免,“落難新貴”不計其數。
據報道,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在春節后對園區內400多家廠商實施無薪假的狀況進行了調查,其中有148家業者回復,雖然僅占廠商總家數的1/3,但這些公司員工人數多達12萬人,占區內總從業人口的92%。調查結果顯示,共有56家廠商實施無薪假,其中49家要求全員休無薪假,其余7家則是部分員工休無薪假,共有超過十萬名工作人員每周都休一到兩天的無薪假。還有園區內部的員工表示,從去年年中開始公司就已經推行休無薪假,一個月無薪假從兩天到八天不等。今年1月更是夸張,20日前總共只上了兩天班。無薪假情況如此普遍,以至于園內“生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本高峰時期人擠人的園區道路近來變得空蕩蕩。
“臺灣硅谷”走下神壇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就業情況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主要是因為這里一直被視為臺灣高科技產業的風向標。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成立于1980年12月15日,到上世紀80年代末,以新竹園區為半徑、以半導體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快速興起,使臺灣成為僅次于美、日的全球第三大微電子生產地。據統計,2001年,占臺灣總面積不到1/1000的新竹科技園區產值卻占到了整個臺灣工農業總產值的15%。與此同時,經過20多年的發展,新竹園區也成為擁有430家廠商和超過12萬名從業人員、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基地,2008年園區生產總值更高達1.05萬億元新臺幣,臺積電、聯華等一批世界知名的半導體制造企業在此成長,全球80%的電腦主板、80%的圖形芯片、70%的筆記本電腦、65%的微芯片產自這里,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也因此被稱作“臺灣硅谷”。
不過,由于全球經濟景氣不佳導致生產訂單遽然減少,園區內企業也受到相當大的沖擊,不少企業開始進行大規模裁員。根據竹科管理局統計,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短短兩個月內,園區裁員就達3000多人,引發園區內人心惶惶,唯恐接到裁員通知。部分園區內企業員工甚至北上“勞委會”、“行政院”,指控公司惡意裁員、片面實施無薪假,損害員工權益。
當局呼吁正視困難
對于園區內嚴峻的就業情勢,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長顏宗明9日強調,全球景氣透明度雖不高,但竹科放無薪假人數不太可能再擴大,有機會在第一季度回落。竹科同業公會監事長童兆勤認為,竹科放無薪假的人數短期應該不會再擴大,業者現在都在觀察第一季度的情況,如果全球經濟更惡化,第二波人力精簡與無薪假才會展開。臺灣“國科會”高層官員也表示,園區還是有廠商逆勢求存,有的太陽能產業和生技產業還因接到急單而對外征才,生產線慢慢恢復正常。盡管短期內不會出現更嚴重的情況,但面對可能向全島蔓延的“無薪假危機”,臺當局還是積極采取應對措施避免事態擴大。針對部分公司可能利用經濟不景氣違法裁員,臺灣“勞委會”表示,最近將針對比較特殊的企業進行查訪,一旦發現有非法裁員及無薪休假情況,將對相關企業進行重罰。▲
環球時報200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