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全
2008年在臺灣大破票房紀錄的電影《海角七號》很快就要在大陸上映了,這部電影其實頗有思考探討的空間。
《海角七號》的故事背景發生在臺灣南部的小鎮恒春,與臺灣其他地區的小鎮一樣,經歷商業化、現代化過程后,人口銳減、經濟蕭條,發展遠遜于大都市。雖然規模很小,但那里的地貌風物卻很豐富:有清朝始建的小城門及要塞炮臺、閩南建筑風格的民居和廟宇,亦有時髦的大飯店與觀光景點。小鎮里面出沒的人物更是多元:除了中外游客,在當地生存的既有從臺北回流的落魄青年、受日本教育影響較深的老者,又有熟悉閩南傳統樂器月琴的本地人、人數少卻作風頑強的客家人、從外地來的投資經營者(象征都市里的外省籍人士),以及原住民警察……小鎮雖然不大,卻能夠容納下并反映出整個臺灣社會的縮影。
為什么要糾集這么豐富的人物背景,來組織這個故事呢?正如影片導演魏德圣說過:“我一直覺得臺灣這個地方有很濃厚的生命力。一旦不同成員組合的集體共識出來以后,這個生命力的強大是無法想像的,因此臺灣這個地方的人應該互相包容。”導演的意念主導了電影的發展,當故事主軸隨著“和諧”、“包容”線索展開后,深深地感染了觀眾。臺灣在經歷過去二十年社會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的探索、實驗中,一些政治人物為了奪權、攫取現實利益,不斷地用挑撥離間和制造仇恨的方式,大力宣揚臺灣分離意識,叫囂“臺獨才是愛臺、統一就是賣臺”的歪理謬論。并以此來割裂臺灣社會的不同族群,甚至一家之人可能只因為對“愛臺、賣臺”的理解不同而爭吵對立,這讓大多數臺灣民眾的內心感到非常痛苦。2008年的“大選”能夠終結泛綠陣營的“執政”地位,背后原因正是在島內民眾心目中的主流民意不是去“反中”、“去中國化”,而是要“大和解”:一方面要與大陸方面加強各種交流往來、培養更好的默契與互信,另一方面則呼吁島內不同族群成員,彼此捐棄成見、攜手合作、共謀發展。《海角七號》里面的人物,原來也有著各式各樣的矛盾與爭執,但最終在互利多贏的共同目標下,終能和衷共濟,呈現最好結果。此外,電影里樂團成員集體象征的信物――高山族手制琉璃珠,要表達的也正是不分族群、宗教信仰的人們所共同期待的良好品德,包括高貴、英勇、功德、財富、護身、對情感堅貞不移、對祖先的懷念與不舍。
《海角七號》電影還正好提供一個南北文化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因為在片中有很多閩南語對白。想要比較精確地體會閩南方言在電影里面的精妙有趣運用,對于大陸、特別是北方觀眾而言,是需要有一定的功課準備,或是知情者的協助解說。不過這正像大陸春節晚會中的小品、相聲節目,南方觀眾相對難以理解它的笑料包袱所在,這只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畢竟閩南話的范圍不僅限于閩臺地區,更及海外華僑,何況閩南語里頭還保留著不少中原地區的古漢語原音。▲
(作者是長期在大陸工作和生活的臺商)
環球時報200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