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昨天,國際論壇版刊登了題為“危機彰顯中國國家道德”的文章。文章認為,中國如果能在危機面前表現出一個大國應有的國家道德,將有利于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和道德資本。其實不僅是這篇文章,如今國內有不少輿論都鼓勵中國應該超越狹隘的“國家利益”界線,轉向為世界服務,以彰顯大國風范。但筆者認為,在面對與外界的利益摩擦時,中國的“大度”固然是受人歡迎的,但是來點“小家子氣”更好。
西方國際關系理論鼻祖摩根索早就指出,將人際關系中“普遍的道德原則用來指導國家的行為”是不能保證國家民族生存的。如今,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一些國家尤其是美國的行動再次證明了這一點。不僅是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很多西方銀行也停止了為其他國家或者外國公司進行貸款,以至于很多經濟學家開始擔心金融保護主義的興起。這都證明國家道德在國家利益面前,不得不退居第二位,即使對于世界霸主美國來說,也不例外。
其實不僅僅是在應對經濟危機的時候,說到底,每當涉關美國國家利益的關鍵時刻,世界都會發現,讓美國妥協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比如在氣候問題上。我們很少看到國際舞臺上的美國能展現出多少“大氣”,相反,美國給予世界更多的是“霸氣”加“小氣”。
在擺闊氣這個問題上,中國歷史上是吃過大虧的。鄭和船隊為什么最終“自廢武功”?按照明大臣劉大夏的觀點,就是此舉勞民傷財,得不償失。明王朝不惜傾盡舉國財富來實施“厚往薄來”的安撫四方方略,長此以往,怎能不會將國家推向“帝國透支”的危險境地?
冷戰的時候,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吸引蘇聯與其大搞軍備競賽,最終拖垮了蘇聯。現在,美國盡管嘴里喊著要修復自己的軟實力和道德影響力,但實際上,卻并沒有在利益上做出任何關鍵的讓步。“軟實力”是個好東西,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創造“軟實力”概念的美國往往是慫恿他國多點“大氣”,呼吁別人多關注一下形象問題,而自己卻老是那么“小氣”。
和美國相比,我們對國家利益的計較不是太多而是不夠,我們一直缺少的不是“闊氣”而是“小氣”。絕不能讓國家利益成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犧牲品,相反,埋頭低調地多辟途徑為國家爭利增益才是務實之道。從這個意義上講,泱泱中華多來點“小家子氣”又何妨?▲(作者是綜合開發研究院西南分院學者。)
環球時報200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