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 華
人造地球衛星是由人工制造、環繞地球在空間軌道上運行(至少一圈)的無人航天器,人們簡稱它為人造衛星或衛星。自從1957年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截止目前,全世界共發射了4000多顆航天器(包括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和太空探測器等),其中,人造地球衛星占90%左右。今天,種類繁多、用途廣泛的各種衛星已形成了一個衛星大家族。
人造地球衛星大家族中有哪些成員呢?下面就讓我們同它們見見面吧。
通信衛星從古代的烽火傳信到電話的發明,再到如今的無線通信,人類的通信手段發生了質的變化。最初的通信衛星只是一種非常簡單的無源通信衛星,只能把地面發射的電波反射回地面,而沒有放大和指向功能,它只用于軍事通信。而現今的通信衛星就像一個國際信使,收集來自地面的各種“信件”,然后再“投遞”到另一個地方的用戶手里。由于它“站”在36000 千米的高空,所以它的“投遞”覆蓋面特別大,一顆衛星就可以負責三分之一地球表面的通信。由于它與地球同步運轉,所以衛星好像靜止地懸掛在空中。如果在地球靜止軌道上均勻地放置3顆通信衛星,便可以實現除南北極之外的全球通信。
世界上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是美國于 1963年發射的。我國在 1984年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通信衛星。有了通信衛星,就能在大范圍內迅速轉播電視、電話、電報、傳真圖片等。
氣象衛星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為了預防外出下雨、下雪,為了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古時候的人們根據多年的經驗總結了許多有關天氣預報的經驗,對人們的出行、生產等提供了一定的幫助。但經驗總歸只是經驗,它并不能準確地預報天氣。而現今,專門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衛星出現了。自1960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以來,太空中已經有上百顆氣象衛星在運轉。利用氣象衛星可以獲得大氣層中許多氣象資料,例如,云、地表面溫度、海水溫度、大氣溫度和濕度的垂直分布等。氣象部門根據這些資料和拍攝到的照片,就能較快、較準確地作出天氣預報。
例如,2008年8月北京成功舉辦了盛況空前的第29屆奧運會,但你知道嗎,在舉辦奧運會之前,氣象學家通過對往年北京天氣情況的分析認為,北京在8月將會有降雨。如果在奧運會期間真有降雨,勢必會影響奧運會開幕式的舉行。怎么辦呢?氣象衛星這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提前幾天就會把天空中云層的運動情況匯報給氣象學家。如果真有降雨,就會事先采取人工降雨的措施,讓雨在北京之外提前降下來,從而保證奧運會開幕式的順利進行。
此外,也可以通過氣象衛星找出冷暖海洋的交匯處,這里魚餌豐富、魚兒集中,是捕魚的最佳場所。
測地衛星 用于測定地面點坐標、地球形狀和地球引力場參數,也可作為地面觀測設備的觀測目標或定位基準。它可以為洲際導彈發射測定準確的目標座標。上世紀60年代初,人們只能通過觀測人造衛星運動,推算出地球扁率,再利用衛星測定觀測站坐標,計算地球重力場。而今,美、俄、法等國相繼發射了測地衛星,借助它們就可以直接測量地球的有關數據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