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場上難免會犯錯,任何雄心壯志的創業家都無法免疫。校園創業家在商場上犯的多半是經營上(如金錢管理不當)或策略上(如所雇非人)的錯誤。不論遭遇哪一種情況,你的公司都會因而受害,甚至停業。這里特別指出校園創業家最常碰到的商業陷阱(很多我自己也碰過),并說明如何解決可能已犯下的錯誤。
錯誤一:外強中千,表里不一。
第一印象永遠無法重新來過,因此如果基礎打得不夠扎實穩健,無法供應你宣傳的產品或服務,你就可能永遠失去一名潛在的客戶。舉例來說,不要到處貼廣告,在找得到的每個群組、聊天室和網志上大肆宣傳,到時候顧客蜂擁而來卻無力應付。做好長遠的規劃,確定手邊的存貨可滿足顧客所需,有足夠員工或咨詢人員可處理新業務(服務)。雖然有生意上門很難拒絕,但還是要學會推掉采些你明知超過自己能力范圍的商機,不然可能會傷害與客戶的關系。
錯誤二:不清楚自己產品或服務的價值。
我們當時傻傻地以為因為自己是年輕學子,收費就該低于更年長、更有成就的人。有一次我的印象特別深刻,我們提了一個會議籌備案,當時我們籌劃會議從未索價超過5000美元,亞德溫認為,開高一點的價錢有什么損失呢?一開始我和杰佛瑞都覺得太冒險,但亞德溫終究賣力說服了我們。我們開了比之前價碼多一倍以上的數字:1萬美元,心里都覺得這是一大筆錢。那一周我和某公司的副總及這個案子的統籌人坐下來討論。他們問我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辦過1萬美元的會議嗎?”我回答:“沒有,但我確定這個價錢絕對值得。”你猜怎么樣?我們標下了這個案子!
亞德溫為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清楚你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不要因為你是學生,對價錢沒有概念,就低估了自己的價值,這樣相當可惜。
錯誤三:不敢往最高的目標沖刺。
我記得與通用汽車談一筆六位數的生意時,我、勞倫斯、達拉斯、杰佛瑞才不過二十三四歲。我們常和大一倍歲數的人坐下來協商。盡管犯了一些錯,但我們從不怕與各種層級的主管談判。你也不該畏懼不前,別害怕踏進比你年長或有經驗的人主導的角力場。
錯誤四:忘了可向親友求助。
創業家經常沒能好好利用想幫助他們的力量,這是我切身的經驗。一開始我們都不好意思向人借錢,我們甚至想都沒想過要向親友求助,這實在是個錯誤,因為嚴重缺乏資金,創業時能用的策略會很有限。
錯誤五:不愿意自助融資。
到創業課程很熱門的學校去看,你會發現很多學生太過熱衰于贏得營運計劃書競賽、獲得創業基金,或得到天使投資者的青睞,要是失敗,他們就會覺得再也不可能籌措到資金。另一個開創和經營事業的方法,就是結合以各種方式獲得的資金(如個人存款、信用卡借款等),并發揮創意善用其他資本(人力、智識、社會和文化資本)及血汗資本來推動事業。自助融資是最常見的融資方法,而且一樣有效。我們就是用這種方式經營MBS,不追著投資者跑,只顧追著工作跑,沖業績,然后再把收入全拿來投資公司,刺激成長。
錯誤六:沒查清楚學校對校園事業的規限。
很多學校對運用校園資源從事營利事業的規定十分嚴格。一個學生可能開了家頗受歡迎的公司,引起學生討論,結果創辦人因違反校規而被迫結束營業。
錯誤七:固守經營方法。不知變通。
如果眼界狹隘,且堅持公司只能遵循特定的經營方式,或只能打入某個市場,或只能利用某個銷售管道等等;那你的變通性就還得再加強,不然你可能看不到公司可往哪些支流或有潛力的領域發展。換句話說,不要死抱著一種營運概念或模式,因而錯失了其他商機。
錯誤八:盲目的選課。
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學生常誤以為要拿到商科學位才能創業開店,以為創業就是修一大堆管理、會計和財經方面的課程。其實不管主修什么,都可以培養創業家的思考模式。事實上,如果修各種不同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受到的教育、學到的方法,和浸淫的思想也會更全面而多樣。
錯誤九:找來不適任的員工、義工、實習生或合伙人。
朋友不一定就適合一起創業或在公司任職。找到適任人才的關鍵是,對方要認同公司的宗旨、愿景和價值。你必須清楚知道每個人能對公司的貢獻,以及期望從合作關系中得到的收獲,然后找到一個公私分明的人。
錯誤十:低估人脈的重要性。
如果特別花心思和時間建立人脈,公司會成長得更快,創業經驗也會更豐富、更有收獲。學生可能會納悶:“我有什么可給人的?”答案是:“多得很。”可做的事很多,比方提出自己對學生市場的洞察、對商機的嶄新觀點,以及分享你結識的學生和崛起的專業人士組成的人際網絡。
錯誤11:停滯不前。
很多大學生拖延成性,明知道下禮拜有考試卻當作沒事,直到考試前一晚才臨時抱佛腳。但拖廷成性,到商場上可能成了致命傷,導致你一事無成!有些校園創業家大學4年似乎都在寫營運計劃書。也有人拼命調查產業或目標市場,卻從未實際運用。還有些校園創業家開口閉口都是“有史以來最厲害的創業構想”,當然是他們自己的構想,只不過從沒真正問世。
當你產生有潛力的事業構想時,就不要害怕急起直追,大膽做夢,不要擔心一開始你的構想在他人眼里多么離譜。重點是,不要扼殺發自內心的熱情沖勁。
(責任編輯/袁紅)
海外星云 200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