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逸之
時序入冬至,這一天是整年里,黑夜最長的一日,熬過冬至,萬物蕭瑟的冬日即將過去。年薪近300萬美元的金融業不動產部門高階主管邁克,每天早晨照常在家讀完數份報紙,穿著合身挺拔的西裝,與不到一歲的小孩道別之后,準時出門上班。
不到40歲、擁有美國一流商學院碩士學歷的他,第一次感受到裁員的煎熬。“我的名片只能用到2008年12月31日,從來沒有想過這輩子會被裁員。”他聲音低沉地敘述。
在不景氣中學習與自己對話
邁克不是特殊例子,許多中高階主管,都承受著擔憂工作不保的壓力,這一波失業潮遍及各行各業。其實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不景氣更是價值重建的最好時機。
臺灣某半導體大廠,在股票飆到新高之際,員工發動團購昂貴的美國櫻桃,大手筆地用貨柜車運櫻桃進廠區;甚至于連年度員工旅游津貼也高達3萬元(新臺幣,下同)以上,包下整棟的日月潭涵碧樓。
“過去太奢侈了,現在全被打回原形。”身兼臺灣科學工業園區同業公會職工福利聯合委員會召集人的謝倩瑩坦言。謝倩瑩很擔心這一波的裁員關廠風暴,科學園區十多萬人第一次面對工作不保與生活驟變,不知所措的孤單焦慮席卷而來。
不景氣剛好讓自己學習去面對自己,與自己對話。有鑒于此,每天早上,謝倩瑩從家里騎著掛有“單車上班”旗幟的自行車,穿梭在園區的各條馬路上,倡導自行車運動,鼓勵大家走出辦公室,與不同的朋友一起騎車,“建立起人脈銀行,與車友互相鼓勵,對抗不景氣與無薪休假。”最近,她又號召了一群竹科休無薪假的朋友,一起騎自行車環島跨年。
學會欣賞人生的無常
一位臺灣駐大陸區域總經理,在大陸打拼了12年,創造了近百億人民幣的年營收,在2008年7月卸下大陸區域總經理之職,他調回到臺灣總部,重新找尋自己的舞臺。
“人生無常是常態,要懂得調整心態。欣賞一人生的無常。”他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他回臺第一件事情就是鍛煉身體,每天清晨6點50分出門,從家中騎車到公司上班,力行每天爬五次10層樓的樓梯,中度脂肪肝不見了。“你無法防止生病,你卻可以讓自己的生命力更強盛。”他喝一口自己沖泡的濃郁菊花茶娓娓道來。
過去的他,全年都在大陸各都市拼業績,整天緊盯銷售數字;最近,他除了幫公司進行策略規劃之外,更以自己在大陸市場淬煉十多年的營銷經驗,協助基金會在鄉村推廣特色產業,改善當地人的生活質量。
找回家人與朋友
很多人都把工作當成生活的全部,全部的時間都被工作填滿,很少花時間在照顧家庭與小孩身上。這一波的不景氣,使他們得以回頭與家人重新培養忽略已久的親情。
2008年12月初,臺灣內湖某科技公司宣布裁員,30多歲、派駐歐洲7年的小陳,意外地名列裁員名單中,“心中覺得很受打擊,前兩周很難接受這個事實。”一講到裁員,他的心情不免激動了起來,要離開工作12年的公司,心里充滿不舍。
去年7月,小陳剛從歐洲調回臺灣,馬上就投入臺灣總部的工作,成箱堆放的家具還無暇整理,“現在剛好閑下來,可以跟家人培養感情,晚上陪小朋友閱讀。”他每天與太太一同拆封一箱箱從歐洲寄回來的家具,每拆一箱,就像是開啟了甜蜜回憶的箱子,歐洲的生活躍于眼前。
待業中的小陳,除了努力找工作之外,也盡量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正常,定期找昔日的主管聊天,借此整理思緒。“跌倒了,不必急著站起來,可以靜下心來,坐在地上,看看這一個世界,再找方向。”他指出。
每天清晨6點,53歲的陳誠一準時送太太到桃園火車站附近搭乘交通車,回到家里立刻幫兒子準備早餐。
頭發微禿的陳誠一,原本是一家深圳1000多位員工的臺商工廠經理。去年11月底,老板欠了1.7億元的貨款跑路,把這一筆爛賬丟給陳誠一背負。在被黑道威脅一個多月之后,他只背了一個小背包,帶著臺胞證、機票與父親留下來的圣經,頭也不回地逃出深圳工廠。“爸爸逃回臺灣,現在沒有工作了。”一回到桃園家里,他馬上告訴一對子女“父親失業”的殘酷事實,家中立即短少了9萬多元的收入,要大家共體時艱。
中高齡失業,要重新返回職場的困難度很高。“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就算是工作苦一點,薪水少一點都沒有關系。”雖然陳誠一也寄了很多履歷出去,并主動與人資主管聯絡,“但是年紀比較大,很多公司都說再聯絡。”
“我要當小孩的榜樣,絕對不能懷憂喪志。”陳誠一挺直腰桿說,由于長期外派大陸,沒有機會與處于叛逆期的兒子好好相處,讓小孩養成了賴床、曠課的不良習慣,他心中充滿對家人的虧欠。
聰明管理失業后的生活
現在待業中;陳誠一開始勤做家事,上市場買菜,整理完家里之后,他就開始上網收郵件,注意就業服務站是否有新的工作職缺,大量閱讀新書,保持備戰狀態。
“人無法改變大環境,就要靠自己改變命運,不能放棄。”他強調,長期以來他就是三鐵運動健將,每天讀書累了,就騎自行車兩個小時紓解壓力。他還準備騎自行車環島,沉淀紛亂的心情,“我還是會帶筆記本電腦,每天隨時看有沒有新的工作機會。”
,
學習去管理自己失業后的生活,已經成為現代人所必須思索的重要議題。在這10年,很多人汲汲營營地追求財富,犧牲掉建康與家庭關系,現在這一波的不景氣,反而讓人重新去找回生命的節奏,就像是上天給人們的另類祝福,開啟另一階段的學習旅程。
2008年12月20日上午,臺大進修推廣部大教室擠得水泄不通,“阿瘦皮鞋”利用臺灣不景氣的時機,派選10位公司重要干部進修。“精煉高階管理實務與研習班”從過去一年三班,增加到現在的六個班,還是班班額滿。而2008年的“管理碩士學分班”說明會現場,涌入了200多位洽詢的經理人,從20多歲年輕人到50多歲的中高階主管,都展露出旺盛的進修再發出企圖心。
每周五晚上7點,臺北市南京東路上的伯朗咖啡館一隅,總是會有一群中年的經理人圍成一圈,熱絡地討論讀書心得,交換自己工作上遇到的瓶頸,互相打氣。在這個讀書會中,有許多人是在最近半年失業,珍妮正是其中一員。
珍妮原本是一家外資電子代工大廠的業務。兩個月前,她被告知臺灣的工廠與業務都要移到大陸,丟掉6萬多元薪水的工作,現在只能請領兩萬多元的失業給付。她利用這個待業的空窗期,重新找尋學習的目標,給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珍妮在她的小筆記本里。用娟秀的字體寫下失業期間必須要做的五項事情“強化家庭關系、沉淀再出發、擴充知識領域、化危機為轉機、心靈充實”,隨時激勵自己。
近期,珍妮參加國際項目管理師(PMP)的培訓課程,每天早上圖書館一開門,就在閱覽室里研讀PMP教材,她通過了日語檢定第二級的考試,最近更開始準備Cisco的網通認證考試。“過去,我很氣公司為什么要裁員。現在我懂得用正面的心態,感謝能夠給我這一段時間來充電。”她坦言。機會永遠屬于準備好的人,珍妮不抱怨的正面思考態度,已經為她爭取到了廣達計算機集團駐上海工作的面試機會。
學習與不確定性做朋友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逆境發生時,該去思考如何保留最后一絲元氣,一定要有東山再起的企圖心。”某集團董事長李先生說。
在現今的人才市場,要副總有副總,要多少高階主管,就有多少高階主管待業中。“專業能力,所有的人都有,要拼的是積極正面的態度。”年底失業的金融業不動產部門主管邁克直言,沒有一個老板要的是垂頭喪氣的專業經理人。
奧雅國際職業顧問總經理楊士漢強調:“要學習與不確定性做朋友,在舒適圈窩太久,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中喪失掉競爭力。”
“金融海嘯讓人停下來,思考自己是否白活了。”心靈醫生院長莊凱迪表示,當大家被迫停下紛亂的腳步,開始思索自己的生活工作與興趣的關系時,內在的力量就會崛起。像是他最近協助很多高階經理人進行藝術心理治療,赫然發現這些人都很有繪畫天分。
加入“不抱怨運動”
不景氣更是磨練自己,先蹲后跳的最好機會。不景氣的當前,其實更是大腦往內看,重新修復精神健康的好時機。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學習面對問題、不抱怨。這甚至已經成為一項全球性的運動。
暢銷書《不抱怨的世界》作者威爾·鮑溫牧師在全球鼓吹“不抱怨運動”,至今已有80個國家,600萬人次加入。每次經濟蕭條期間,事后統計都發現人們的壽命反而增長,就是因為運動時間增多,大吃大喝的應酬減少。更重要的是,可以趁這時候好好靜下心情,重新思索人生的意義,找尋再出發的新方向。
(責任編輯/胡譯文)
海外星云 200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