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思
日本2008年第四季度GDP按年率計算實際下降12.7%。這是日本近35年來的最大季度降幅。這個數字引起包括日本、中國在內的各國媒體一致驚呼,并給予了種種悲觀預測。其實,此刻只要回顧一下歷史,我們就能清楚,日本民族的力量總顯示在廢墟中崛起的過程中,日本奇跡并沒有結束。
確實,種種跡象表明,日本經濟已陷入深度衰退,且難以在短期內擺脫困境。日本實體經濟遭受了比歐美更加嚴重的打擊,暴露出嚴重依賴外需拉動的弱點多年來沒有改善,可見試圖建立內需主導型的經濟結構目標落空。政府官員承認,日本正面臨二戰以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然而,我們在強調危機嚴峻性的同時,往往低估了日本民族克服危機的能力。
1945年,日本在侵略戰爭中不僅沒得到想得到的東西,本已擁有的也損失殆盡。310萬人死去,650萬軍民回國,1300萬人失業,國民財富40%化為泡影,工業生產僅為1936年的28%。自民黨總裁鳩山一郎宴請貴賓也只是紅薯,公園內寫著“禁止自殺”。曾用于制造飛機、坦克的軍工廠只能生產鍋、鏟、刀之類的用具。但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仍大膽預言,日本“終究還是會起來的”。
1946年春,日本報紙連篇累牘地報道:“全世界的目光正在注視著我們”,“從消沉中站起來”。天皇以越王勾踐精神鼓勵國民“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號召忍辱負重,臥薪嘗膽。上至皇族、政治家,下至黎民百姓都宣揚“要么餓死,要么勒緊褲帶拼命干”。
經過20多年的戰后努力,日本置之死地而后生,化腐朽為神奇,真正“超英趕美”,最終超過除美國以外世界所有國家,經濟躍居世界第二,成為現代化的發達國家。
日本目前的經濟衰退顯然遠不能比1945年之后一段時期的困境嚴重。1973年以來,中國等許多國家的學者多次預言日本奇跡行將結束。尤其是1973、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1986年日元升值,上世紀90年代末經濟滑坡。但是每一次危機過后,日本經濟更加強大,適應力更強。即便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其經濟競爭力也連續8年居世界之首。
日本正風光不再,面臨困境,而中國正干得汗流浹背,似乎會無往而不勝。但無論如何,日本還遠遠地走在前面,在展望日本前景時,我們不應忘記日本此前曾多次創造的意外。
此次金融危機,日本金融機構遭受的創傷并不算大。日本政府認識到,在無法左右外部環境的情況下,如何刺激個人消費和擴大內需才是使日本經濟擺脫危機的關鍵。去年以來,先后分三次出臺總額75萬億日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主要解決國民生活、中小企業融資以及穩定金融市場、擴大就業等方面的問題,以期推動嚴重依賴海外市場的經濟早日走出低谷。美國學者沃格爾認為,不能因為危機而無視乃至否定日本經濟的強大實力。經過一段時間調整,日本會顯示更強的實力和競爭力。
日本的實力更顯示在民族精神中,日本人居安思危,沒有危機就產生危機感,從最壞處著眼,及早準備,把中國經典名言“憂患興邦”發揮到極致。訓練有素、溫順有加的日本企業戰士,很少像歐洲和美國乃至韓國那樣舉國抗議罷工。
有預測稱,21世紀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日本列島,“日本沉沒”將成現實。但有理由相信,日本絕不會甘心“沉沒”,無論是地理上的沉沒,還是國家民族危機上的“沉沒”。這次經濟衰退反而會強化日本民族的危機意識,成為日本重振的契機。正如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最近撰文指出:“只要比較一下就可知道,現在的經濟危機是一種物質極大豐富背景下的危機,是一種沒有人因為饑餓倒在街頭的危機,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奢侈的危機”,這種危機是一種壓力,更是一種挑戰,是一種變革動力。▲(作者是北京學者。)
環球時報200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