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華
蘇聯想以汽車拯救通脹
1966年初,在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提出,因“伏爾加”、“莫斯科人”和“扎波羅熱人”的產量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所以應當再建一座小轎車廠。
見勃列日涅夫來了興趣,柯西金乘機繼續說道:“我建議從國外購買一座汽車制造廠,要配齊全部生產流程,但所有成套配件將由本國生產。在獲得外國工廠之后,我們將擁有全新的技術,并在國內各汽車廠全面推廣。”勃列日涅夫問:“購買一座這樣的廠子要花多少錢?”柯西金答道:“根據國內專家的計算,大約需要10億美元……”話音未落,勃列日涅夫就不耐煩地打斷他說:“10億美元,太多了!”柯西金耐心地解釋道:“我想提醒一下,在最近3年,通過出口石油、黃金和毛皮,蘇聯每年都有100億美元的進賬!另外,阿拉伯國家在大量采購我國武器,每年還有95億美元的額外收入轉入我國家銀行,這樣買座汽車廠就如同買兒童自行車一樣輕松。”但勃列日涅夫并不贊同:“不行,購買汽車廠一事必須暫緩考慮。”
柯西金不肯就此認輸,打出了自己最后一張王牌:“如果我們想抵制通貨膨脹,就必須盡快辦!要知道,現在居民手中攥著800億-900億盧布,以官方匯率計算,相當于1000多億美元,幾乎等于荷蘭、比利時和丹麥等國家的年度預算總額。并且我國國民儲蓄每年都呈爆發式增長,而老百姓又不太信任銀行,都把現金攥在手里,壓在箱底。為了保證50和100面額盧布的正常流通,印鈔機不得不一刻不停地轉動。最令人擔心的是,這些箱底錢一不小心就會成為出籠的猛獸,形成巨大災難。對于解除這些巨款的潛在威脅,首飾和進口消費品已經無能為力,只有尋求更有分量的東西,這種重量級產品就是用西方技術制造的國產汽車。”勃列日涅夫聽完這些后說:“好吧,給克格勃主席和外貿部長下道指示,叫他們弄清在哪個國家能搞到更便宜的廠子,然后跟對方講講價錢。我給你半年時間。”
美國好禮遭拒
出人意料的是,蘇共政治局這項重大決定卻很快被美國人獲悉。在莫斯科高層會議僅一個月之后,汽車巨頭亨利·福特二世便率代表團趕到了莫斯科。在見到柯西金后,亨利·福特就竭力游說其購買一條小型轎車生產線,并說本公司研發出兩種小排量轎車,有別于美國以往的傳統車型,是專門為西歐和蘇聯客戶研制的。如同老練的外交官和商人一樣,柯西金和美國車老板捉起了迷藏:他既不說“行”,也不說“不行”,而是借口說自己說了不算,汽車廠采購問題須經政治局集體討論。而實際上柯西金是想拖延時間,等待來自克格勃和外貿部的情報。亨利·福特拋出了一個十分有吸引力的優惠條件:如果蘇聯能以50億美元購買他的車廠,他準備使用加拿大的施工技術(因加拿大的氣候與蘇聯相似),無償為蘇聯修建一條從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干線公路。
純粹出于政治方面的考慮,蘇共政治局最終還是回絕了亨利的建議。1966年,美國對西歐國家的影響日漸衰微,法國總統戴高樂帶頭起來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也產生了動搖。蘇聯高層為充分使用這一政治形勢,加大美國與西歐盟友之間的裂痕,決定向西歐采購汽車廠,只是想看誰家更便宜。
一石三鳥
這樣,在1966年,通過蘇聯克格勃的指揮渠道,東德的一對夫妻間諜從上司沃爾夫那里接受任務,要搞清西歐哪家公司能以優惠價格向蘇聯出售汽車廠。這對夫妻間諜京特·吉奧姆和妻子克里斯特爾,在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由東德情報總局滲透進了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身邊,搞到了大量重要情報。
接受了任務后,京特·吉奧姆夫婦開始為蘇聯鉆研起經濟問題來。經過多方活動,京特拿出了自己的調研報告。他指出,加強蘇聯與意大利、西德和法國的經濟聯系,將對它們產生明顯的政治影響,將使它們不再看美國臉色行事。京特還斷定,考慮到意大利汽車工業正處于不景氣狀態,“菲亞特”很可能會全盤接受蘇聯方面的條件。沃爾夫感到京特的報告十分寶貴,立刻親自飛往莫斯科,向蘇聯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做了匯報,后者又馬上把他引見給柯西金。柯西金充分肯定了京特的報告,并高度評價了東德情報總局的工作,然后將德國同志的報告遞交到蘇共中央政治局。
1967年,根據京特提供的情報,蘇聯與意大利“菲亞特”汽車公司簽訂了合同。這是一筆意味深長的交易,因為該公司還同時從西德工業巨頭“寶馬”和“奔馳”公司采購零配件,并與法國的“雷諾”公司有業務往來。這筆交易因此可以達到一石三鳥的奇特效果,將意大利、西德和法國這三個重要的西歐經濟體牢牢地與蘇聯捆綁在一起。
就這樣,根據東德間諜的一紙情報,蘇聯與意大利達成了建設伏爾加汽車制造廠的合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交易是蘇聯有史以來在國際交往中最優惠的,一座汽車廠僅花了5.5億美元!為表彰東德同志的出色功績,沃爾夫被蘇聯授予“紅星”勛章,京特·吉奧姆也被破格晉升為上校軍銜。▲
環球時報200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