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扁
“活化石”是一個不完美的概念,已經引發了一些古生物學家和生物學家的諸多質疑,他們考察了不同年代的相關生物化石記錄,發現這些生物歷經數百萬年卻沒有太大變化,也就是說,它們沒有或很少有幸存下來的近親。
不過,盡管某些生物歷經漫長歲月而變化不大,但人類至今還沒有發現任何一個物種完全和它首次誕生時一模一樣,甚至有名的“活化石”腔棘魚也與4.1億年前的化石記錄有所差別。以下就是地球上目前存在的12大“活化石”。
鴨嘴獸
鴨嘴獸是地球上最古怪的動物之一。這種被認定屬于哺乳類的動物,同時又有點像鳥,還有點像兩棲動物,因為它們會像鱷魚一樣產卵。而更奇怪的是,雄性鴨嘴獸的下肢有小刺,可以射出毒液。研究人員指出,鴨嘴獸的基因組幾乎由鳥類、鱷魚和哺乳類動物共同構成。它們極有可能是哺乳動物最早的一個分支,是1.66億年前從爬行動物中分離出來的。鴨嘴獸生活至今,成了研究進化生物學的一個重要標本。
負鼠
作為美洲唯一的有袋動物,負鼠是人類了解較多的有袋動物。有“活化石”稱謂的負鼠自有其獨特之處,因為它們保留了最早的有袋動物的許多特征,熊是它們的近親。最奇怪的是,負鼠會“裝死”,當感受到重大威脅時,它們會迫使自己進入昏迷狀態,表現出某種無意識反應,甚至幾小時都不能清醒過來,并發出難聞的氣味,以阻止掠食者蠶食它們。
鱷魚
鱷魚也許是長頭動物家族中最當之無愧的活化石候選者。它們是鳥類最親近的親戚,而鳥類是恐龍最直接的后代。鱷魚的基本體征數百萬年幾乎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它們的骨骼和脊椎有所進化,從而使它們更加強壯和靈活。如今,世界上仍幸存有23種鱷魚。它們是祖龍爬行動物家族中唯一的幸存者,而祖龍屬于恐龍家系。
大蜥蜴
到本世紀末,大蜥蜴可能會喪失其熱帶生存地,完全成為真正的化石。氣候變化將導致大蜥蜴在新西蘭保留的棲息地土壤溫度上升,從而促使大蜥蜴的雄性比例大幅提高,最后可能因為缺少雌性而無法繁衍直到滅絕。
如今只有少量的大蜥蜴在新西蘭的保護區里避難。這種蜥蜴和蛇的親戚是2億年前爬行動物斑點楔齒蜴繁衍下來的唯一成員。其最古怪的特征是第三只眼睛長在其頭骨上方,其功能是投機性的。
霍加狓
霍加狼是剛果雨林中獨特的動物,模樣介于斑馬和驢子之間,但它是長頸鹿最親近的親戚。它有著長頸鹿一樣的長脖子——所以有時人們也把它叫做森林中的長頸鹿,可它的后部又長著像斑馬一樣的條紋。霍加鈹和長頸鹿還有一個相似點,那就是它們的舌頭都很長,它們能利用舌頭為自己清理眼部和耳朵。但和長頸鹿比起來,霍加狼的脖子顯得短了很多。研究人員指出,這種珍貴的動物在剛果國家保護區內大約有4000~6000只,而在全球也只有3萬只左右。
七鰓鰻
七鰓鰻化石是在不久前才發現的,這一發現將地球上的動物歷史追溯到了3.6億年前。七鰓鰻最吸引入之處是它具有最原始脊椎動物的特征,說明其存在很早。其特征如此完美以至于它們能逃過4次重大的滅絕事件,得以幸存至今。它們是唯一保留著無下巴特征的兩種脊椎動物中的一種。它們從來沒有進化出鰭、鱗、真正的牙齒和肢體。現在的七鰓饅只是比數億年前的同類稍微長一些,而其他特征都很相似。
鱟(馬蹄蟹)
鱟是與三葉蟲(現在只有化石)一樣古老的動物。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沒有七鰓鰻那么原始,因為它有復眼和肢體。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唯獨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鱟幾乎沒什么親戚,但與蜘蛛和蝎子的關系比螃蟹更為親近一些。從20世紀70年代,鱟的數量下降,目前其保護工作正在大西洋沿岸一帶開展,以避免鱟走向滅絕。
腔棘魚
腔棘魚是最有名而且最廣為公認的活化石。一是因為在被認為滅絕很久之后,卻在1938年發現了它;二是因為它是肉鰭魚類最早的親戚之一。肉鰭魚類最終進化成了首個陸地脊椎動物。腔棘魚不同于七鰓鰻和鱟。最近被漁民發現的一些腔棘魚明顯不同于之前發現的其他腔棘魚,它們的嚴格血統很難繪制出來,因為其化石數量仍然嚴重不足。
銀杏
銀杏化石雖然被謂以不同的科學名字,但研究銀杏的科學家將它們看成是一樣的。銀杏是其門類中最為獨特的一個樹種,識別它的親戚相當難。如今銀杏在全球各地廣為栽培,但野生的銀杏只有中國有,且能生長好幾百年。銀杏最早出現于3.45億年前的石炭紀,所以,科學家稱它為“活化石”。由于它的稀少,又被稱為“植物界的熊貓”。
鸚鵡螺
鸚鵡螺有著豐富多樣的貝殼形狀和多重迷人的身世。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鸚鵡螺,歷經6500萬年演化,外形似乎鮮有變化,這讓科學家們驚嘆不已!而它們的祖先種類多達近2500種,卻在6500萬年前那場大劫難中,與恐龍同遭掃蕩一空的命運。少數殘存的鸚鵡螺后裔,棲息在印度洋與大西洋海域,只剩下“龐氏鸚鵡螺”、“深臍鸚鵡螺”、“大頭鸚鵡螺”以及兩個不太確定的種。
科學家稱它為“活化石”,是因為它和同樣具有多房室外殼的菊石(鸚鵡螺化石)類相關聯。最近研究發現,鸚鵡螺具有長期記憶,盡管它們從來沒有進化出必要的大腦結構。研究鸚鵡螺將有助于解答更為復雜的現代頭足類動物大腦是如何進化的。
吸血鬼魷魚
就像鱟(馬蹄蟹)不是真正的螃蟹一樣,吸血鬼魷魚也不是真正的魷魚,而是一種頭足類動物的遠方表親,因此它有自己的分類規則。當在深海棲息地發現腔棘魚化石時,人們也在近900米深的海洋深處發現了吸血鬼魷魚的蹤影。
不同于魷魚和章魚,吸血鬼魷魚沒有墨囊,但能噴射出生物熒光粘液,這意味著在近乎黑暗的環境下,它們可以轉移捕食者的視線。墨魚喜歡噴射墨汁來脫離捕食動物,而吸血鬼魷魚以轉移敵方的視線來求生。
皺鰓鯊
皺鰓鯊是鯊魚中最原始的一種,也有“活化石”之稱。皺鰓鯊在2007年初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當時一名漁夫在日本栗島海洋公園附近海域發現了一條皺鰓鯊,長1.6米。它和普通的鯊魚不一樣,口近頭端,側面的線紋呈溝狀,鰓孔有6對,牙齒呈“山”字形,通常生活在深海。皺鰓鯊數千萬年來幾乎沒有發生大的物種變異,其體型與鰻魚類似,吻部極短,眼睛沒有瞬膜。皺鰓鯊主要生活在挪威到南非的大西洋東部、日本到澳大利亞的西太平洋以及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到智利南端的東太平洋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