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上星期四,德國《柏林晨報》以“我的德國老公逃跑了!”為題,報道了一個嫁到德國的中國女性的痛苦遭遇。幾天前,這位方女士的德國丈夫收拾行李出門前,說和朋友去巴伐利亞郊游。可過了兩天,她卻收到丈夫的一個郵件,叫她帶著孩子回中國去,不要再等他了。她連忙打電話四處打聽丈夫消息,可杳無音信。在華人鄰居的幫助下,方女士向德國救援局發出求救。該局官員調查后發現,她丈夫現在已經“逃”到澳大利亞,目前正在移民。他的銀行賬戶、保險等都已經悄無聲息地轉移到澳大利亞。她丈夫本來是做家具生意的,現在經濟不景氣,生意很不好,已宣告破產。方女士如夢方醒:之前,他和方女士說過,想到別的國家碰碰運氣,沒想到真的就這么走了。
無獨有偶,家住法蘭克福的胡女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和德國丈夫已結婚9年,一直住在北京,去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在中國德企擔任工程師的丈夫先期回到德國等待“新崗位”。之后,丈夫就失去蹤影。為了讓孩子能看到爸爸,她回到德國。但丈夫卻完全變了一個人,酗酒、嫖妓等樣樣都來。挽救無望之下,她決定離婚。丈夫甚至申請了失業,今年初跑到國外后再沒有任何消息。
記者還了解到這樣一個案例:漢堡的張女士跟德國丈夫結婚5年。之前兩個人的矛盾并不明顯,但金融危機后丈夫失業,變得非常情緒化,經常打她。兩周前的一天,張女士的腳趾因丈夫的暴力推搡被弄成骨折。
在德國一直提供華人婚姻法律咨詢的李凱然博士告訴記者,金融危機以來,中德婚姻遭遇更大的考驗。據他掌握的信息,像方女士和胡女士遭遇的“德國丈夫失蹤”事件至少有7起,更多的是爭吵、暴力和離婚等家庭問題;向他們咨詢這類情況的比去年同期增加1倍多。據德國聯邦警察局的數據,中德婚姻中的暴力問題每年增長30%以上。
“雖然金融危機下面臨的財務窘境往往不是離婚的主因,但對于本來就不美滿的國際婚姻而言,這可能成為壓倒婚姻的導火索。” 德國聯邦人口研究所尤利亞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平均每兩樁中德婚姻中就有超過1樁以失敗告終,今年將比去年增加50%左右。
尤利亞說,一些中德婚姻是“迫不得已的婚姻”。這些夫婦通常是在還沒有真正了解對方時就結婚了。他們的婚姻在“希望原則”下,被大大地理想化和浪漫化。但是,金融危機撕碎了“這一外表”。其二,“成也金錢,敗也金錢”。金融危機帶來了股票暴跌、資產縮水等問題,導致一些人負擔的沉重債務無法償還。特別是很多華人往往是因為德國丈夫的“成功”而嫁給他的。現在德國丈夫沒了工作,沒了奔馳寶馬,“失敗”使他們崩潰。而與此同時,很多華人婦女偏偏在金融危機下,更有責任照顧家庭成員。結果很多家庭支出多、收入少,造成更大沖突。
在中德婚姻的危機中,華人婦女選擇余地很小。中德婚姻協會的趙琳博士對記者說,很多華人婦女不了解德國法律,更談不上為自己伸張正義。所以,遇到丈夫失蹤,與丈夫爭吵、暴力等事件,大都只能忍氣吞聲。即使離了婚,也遇到很多問題。目前已經回到上海的李女士對記者說,離婚后,她沒有獲得孩子的撫養權,還喪失了在德國的居留權,只好又回到中國。因為根據德國移民法,與德國人結婚后在德國境內共同生活兩年以上,而且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才能獲得獨立居留權。還有的華人婦女離婚后,雖然獲得孩子的撫養權,但是由于沒學好德語,要重新出去找到一份好工作很難。回中國生活的話,對方如果不按法律規定付給撫養費,也很難追討,或者只是按中國人均生活費用標準供給。
面對這些情況,趙琳博士和其他一些華人女性準備建立一套針對中德婚姻家庭突發事件的預警系統。趙琳博士說,華人女性大多遠離祖國、親人和朋友,而德國人際關系與國內相比較松散,遇到金融危機下產生的突發事件,大家非常無助。所以,趙琳博士等一些華人女性號召“以華人女性幫華人女性”。她們準備提供一個熱線電話,并編輯一本“中德婚姻預警指南”,內容包括醫療、保險、應急電話、申請兒童金等。對此,德國官方組織如婦女兒童救助組織、勞動局等都表示將提供相關幫助。▲
環球時報200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