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君
能否盡快讓經濟刺激計劃出臺并取得最佳效果,能否抓住機會調整美國經濟發展的方向,決定著“人氣王”奧巴馬能否順利度過“總統見習期”
“美國遭遇了上世紀大蕭條以來的最嚴重經濟危機……如果什么都沒做,衰退會持續數年。我們將失去500多萬個工作崗位,失業率逼近兩位數,整個國家將滑向危機深處……”2月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評論,大聲疾呼:美國人必須行動。
“行動”的第一要務,無疑是盡快敦促參議院通過被外界稱為“奧氏新政”的經濟刺激計劃——總額8270億美元。此前,在共和黨議員全部反對的情況下,民主黨控制下的眾議院也批準了一份總額為819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
截至2月9日,民主、共和兩黨仍在為“參院版本”展開艱苦拉鋸戰。如果計劃通過,參眾兩院需要消除兩份計劃的差別、形成最終版本,送交奧巴馬簽署。民主黨希望在本月中旬完成這一“歷史重任”。
“我們必須選擇,要么讓華盛頓的壞習慣再次阻擋前進道路,要么攜手高喊,美國人的命運并非已經注定,而是由我們自己書寫。”奧巴馬說。他先前要求國會領導人在2月16日之前把最終版經濟刺激計劃放到辦公桌上。
“新政”瘦身才能過關
“人們已經忘了9000億美元那個版本,無論總額是多少錢,只要美國參議院盡快通過計劃,就是奧巴馬的勝利。”路透社連續報道了美國的救市進展。
9370億,是奧巴馬“新政”的最初“開價”。然而,在兩黨對立情況下,參院民主黨領導人也坦言,民主黨擬訂如此方案,違背共和黨“小政府并減稅”的政綱,不可能獲得支持。
這一點從參院幾次對方案具體條款的投票中可見端倪:針對民主黨提出的增加250億美元用于交通設施建設的動議,共和黨議員全體反對,在程序投票中即予以阻止;對另一項向好萊塢提供2.46億美元的減稅條款,共和黨議員連同部分倒戈的民主黨議員,將其否決……

分析人士指出,奧巴馬“新政”在很多方面受到共和黨人抨擊。比如,在經濟刺激方式上,“新政”核心內容是撥款5000多億美元,通過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對新能源、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投資,創造工作崗位并刺激經濟復蘇;但共和黨人認為,此舉難以取得明顯效果,最有效的途徑則是減稅。又如,“新政” 五花八門的開支讓許多共和黨參員感到不解和憤怒,在全美推廣數字電視需6.5億美元、農業部更新電腦需3.45億美元、扶持藝術部門需5000萬美元……他們指責,“新政”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該方案一旦付諸實施,將造成納稅人錢財的極大浪費。”
“新政”難過參院這一關,在于共和黨占據著“少數關鍵”席位。在參議院總共100個席位中,民主黨雖擁有58席,但按照規定,議案必須獲得60票支持才能付諸表決。
2月6日,民主黨“忍痛割肉”,砍掉原計劃中耗資1080億美元的項目——減稅部分縮減250億,政府開支縮減830億——爭取到3名共和黨議員支持。
“這是多么關鍵的三票呀。”《華爾街日報》感嘆道。
“它與完美相距甚遠,不過計劃成型總好于無限期拖下去。”奧巴馬說。他表示,經濟刺激方案將創造300萬以上的就業機會,并能為大多數美國人削減稅收。
布什的“負遺產”
輿論普遍認為,奧巴馬“新政”,旨在刺激就業、提升關鍵經濟部門的投入以及消費開支增長,與布什政府旨在穩定金融市場的7000億美元救援方案不同,將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
《華爾街日報》和NBC News最近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多數美國人支持奧巴馬推行經濟刺激計劃,但也擔心政府花錢太多,導致美國預算赤字加大,有引發美元貶值的風險。
布什執政時期,美國相繼通過168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和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但這些巨額資金的投入沒有立竿見影,相反加大了財政赤字規模,引發民眾批評。奧巴馬“新政”的資金規模創下歷史紀錄,美國財政赤字勢必上揚,許多參議員對此心存憂慮。
2009年1月初,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計,2009年底美國的財政赤字將達到1.2萬億美元,創下自二戰以來歷史最高點。
分析人士指出,布什政府7000億美元方案已經是在“花子孫們的錢”。奧巴馬“新政”所需投入,不可能由納稅人承擔太多。美國政府將通過出售自身所持債權,或者發放國債來為救市埋單。
看來,這劑“猛藥”也能有強烈的“副作用”。經濟學家認為,評價奧巴馬計劃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就是他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免短期的經濟刺激計劃,變成長期的巨大預算負擔。
另據美聯社報道,布什在任期結束前已經花掉了7000億中的3500億。美國官員2月2日表示,財政部長蓋特納基本制定了剩余資金的使用方案,準備送交奧巴馬批準。
新政府如何改進措施、使用好剩余資金成為外界關注焦點。《紐約時報》說,隨著一些受援金融企業存在高管高薪、奢侈度假項目等報道不斷見諸報端,政界對金融業救援計劃的支持正在減少。
奧巴馬頒布對華爾街高管的限薪令,無疑受此“啟發”。
“新政”的麻煩和這匹馬的未來
“新政”在討論階段就“麻煩”不斷。美國和歐洲媒體注意到,其中一些“排外條款”存在引發貿易戰的風險。
眾議院通過的方案中就包含了一項所謂“買國貨”的內容——凡政府經濟刺激方案下屬工程,建筑所用鋼鐵必須為美國貨;美聯社2月3日援引有關參議員的話講,將進一步強化該條款。
此舉遭到歐盟和加拿大等美國主要貿易伙伴的強烈反對。美國商會等組織也致函國會并警告說,條款很“荒唐”,將引發世界范圍內的貿易戰。
奧巴馬對此也深表憂慮,“值此全球貿易不斷萎縮之際,我認為美國不應當發出這樣的信號:我們只關心我們自己,毫不顧及全球貿易。”
美聯社2月5日報道,考慮到總統態度,民主、共和兩黨參議員同意進一步細化“買國貨”條款,規定執行這一條款時“不應違反美國參與的有關國際貿易協定”。
上述動態似乎部分消除了有關方面的擔憂。加拿大國際貿易部長斯托克韋爾?戴稱有關條款的細化是“向前邁進的一大步”,但表示將繼續向美國施壓,確保經濟刺激方案中不包含任何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不過,歐洲鋼鐵工業聯合會主席戈登?莫法特卻嗤之以鼻,稱有關條款為“損人利己政策”,與二十國集團有關不增設新貿易壁壘的政治倡議背道而馳。歐洲鋼鐵工業聯合會已向歐盟提出請求,希望在必要情況下將上述問題訴至世貿組織。
盡管尚未正式出臺就一波三折,但輿論普遍認為,奧巴馬“新政”最終付諸實施應不會有太大問題。
路透社報道,最新數據顯示,陷入衰退一年之久的美國經濟頹勢加重,特別是消費、住房領域低迷局面未有改善;美國1月的非農就業人數驟降近60萬,為連續第三個月降幅超過50萬,創下1974年來最高紀錄,而失業率則攀升至7.6%的16年高點。
這些都足夠奧巴馬頭疼一陣子。在美聯儲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財政刺激也許是政府救市的最后一張牌,但它也是一門模糊得令人心煩的科學,誰也無法準確預測這場豪賭的未來。
對于實踐凱恩斯主義的奧巴馬而言,時間就是一切。正如《時代》周刊等媒體指出的,能否盡快讓“新政”出臺并取得最佳效果,能否抓住機會調整美國經濟發展的方向,決定著“人氣王”奧巴馬能否順利度過“總統見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