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天駿
2008年10月,秋高氣爽。在上海中船長興造船基地,我國第一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申城開埠以來建造的最大噸位原油船,也是中船集團公司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噸位原油船“長江之珠”號于10日正式交付船東,取得了滬上建造超大型油船里程碑式的跨越發展。這艘29.7萬噸的龐然大物,總長333米,型寬60米,型深29.7米,建造方為上海江南長興造船有限責任公司,船東為中國長航集團南京油運股份有限公司。長航集團作為我國內河最大的骨干航運集團公司,擁有很強的綜合實力,是我國唯一能夠提供集遠洋航運、沿海航運、長江航運、運河航運全程物流服務于一身的有著很大影響力的航運企業,目前與中船集團公司已簽有8艘同類型超大型油船的建造合同,“長江之珠”號是其全面完工交付的第一艘,意義非同一般。該船設計技術一流,性能設備完善,由中船集團公司708研究所自主開發設計,其經濟性、環保性和安全性都達到了當前國際先進水平。
無獨有偶。2008年10月27日,這一天同樣注定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世界首艘全面滿足共同結構規范的31.8萬噸超大型油船“華山”號在上海命名交付。這艘綠色環保型油船,為高技術、高附加值、大噸位船舶,是我國迄今為止建造完工的最大噸位原油船,成為推向國際船舶市場的一大標志性產品。該船由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為新加坡海洋油船有限公司建造,船舶采用了燃油艙雙殼保護及上置雙舷側設計,按國際公約的最新要求設置了永久檢查通道,將泵艙由單層底改成雙層底,并設置了低硫燃油艙,可滿足船舶在波羅的海航行時的排放要求。據外高橋公司消息,該船于2007年9月18日開工,船塢周期為63天,碼頭周期為81天。船舶總長333米,型寬60米,型深30.5米,設計吃水21米,續航力29000海里,航速16.1節,入級英國勞氏船級社。截至2008年11月下旬,外高橋公司已累計承接同類型船舶批量訂單16艘,船東來自新加坡、挪威、美國、希臘等國。作為外高橋公司的又一拳頭產品,該船型系列產品將成為繼成功開發17萬噸級好望角型散貨船系列、11萬噸級阿芙拉型油船系列、大噸位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系列和世界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等之后的又一開創性主要品牌船型,在國際航運市場上受到廣泛關注和歡迎,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超大型油船的建造對地處我國東部海岸線中段、長江入海口、東臨東海的滬上造船企業發展,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結果,體現了中國沿海地區從北到南建造超大型油船范圍的擴大、水深因素的改觀以及船塢設施能力的增強。而在國際船舶市場的常態需求中,超大型油船仍然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根據英國克拉克松公司的數據,在30萬噸級超大型油船中,以2004年底的單船價格1.1億美元為基數,僅僅過了3年時間,到2008年1-9月,其每月的新船價格分別為1月1.47億美元,2月1.485億美元,3月1.535億美元,4月1.52億美元,5月1.565億美元,6月1.58億美元,7月1.46億美元,8月1.6億美元,9月1.62億美元。除4月、7月兩個月有所回調外,其余月份都可以說是處在上升通道中。
韓國主要造船企業2008年1-8月新接超大型油船成績斐然。據日本《海事新聞》公布的數據,現代重工公司共承接到超大型油船22艘,交船期分別為2010-2012年不等;大宇造船海洋公司共承接到超大型油船20艘,交船期分別為2011-2012年不等;三星重工公司共承接到超大型油船7艘,交船期分別為2011-2012年不等;STX造船公司共承接到超大型油船22艘,另有一艘為選擇權船,交船期分別為2010-2012年不等;成東造船公司共承接到超大型油船8艘,另有兩艘為選擇權船,交船期為2011年。
經對2008年9月全球部分新船成交量的統計,由韓國韓進重工公司承接、Emarat Maritime公司船東訂造的32萬噸超大型油船有2艘,定于2011年交船,船舶單價為1.65億美元;由韓國STX造船公司承接、Maersk Tankers公司船東訂造的32萬噸超大型油船有4艘,定于2011/2012年交船;由韓國成東造船公司承接、Tsakos公司船東訂造的31.6萬噸超大型油船有2+1艘,定于2011年交船;由成東造船公司承接、Navig8公司船東訂造的31.6萬噸超大型油船有2+1艘,定于2011年交船;由日本三菱重工公司承接、NYK公司船東訂造的30萬噸超大型油船有1艘,定于2011年交船。其中,韓進重工公司接獲的阿聯酋海運公司埃瑪拉特的2艘超大型油船,是韓進創建70年以來首次承接的此類型船舶。該型船總長333米,型寬60米,型深36米,航速16節,為雙殼加強結構。韓進新接的這2艘超大型油船,因釜山影島造船廠船塢規模小,不具備建造超大型油船的能力,已被安排至菲律賓的蘇比克船廠進行建造。
韓國STX造船公司在2008年承接超大型油船中收獲多多。繼4月首次接獲超大型油船之后,9月9日又承接到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船航運公司丹麥馬士基集團訂造的8艘超大型油船,使手中持有的超大型油船訂單數量達到了20艘。后者接獲的超大型油船為32萬載重噸級,總長332米,型寬60米,型深30.5米,單船價格為1.625億美元,計劃于2012年年底前相繼交付船東。為有效節約船舶燃油,降低相應的排放,STX造船將在這些超大型油船上全面安裝新式船用發動機。
印度國有航運公司早些時候已經顯露出訂購4艘超大型油船的積極意向,從而逐步緩解在國內原油運輸方面的矛盾,以提高國內原油運輸的能力。據業內權威人士透露,2009年,該國原油運輸所需的運力至少是目前的兩倍。主動考慮訂造超大型油船,有利于減少因本國運力不足而花高價租用國外船舶而產生的相應成本支出。科威特油輪公司已于2008年8月向韓國大宇造船海洋公司訂造了4艘31.8萬噸超大型油船,定于2011年交船,每艘船的價格達到了空前的1.75億美元,比早先的同類型新船價格高了1000萬美元。
據來自國內媒體的消息,由于石油運輸的需要,至少在今后的4年時間里即到2012年之前,我國各大航運公司計劃訂造的超大型油船數約達65艘之多,其主要原因為目前中國進口的石油90%由外籍油船擔負運輸任務,這不利于國內航運企業的長遠利益及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國希望能將這一現象進行根本性扭轉,并將所占的百分比降低至50%左右。擴大自有超大型油船數量,不啻是一種戰略選擇。據了解,中遠現有12艘自有和租賃的超大型油船,另有7艘30萬噸超大型油船在建,并有望再訂造8艘超大型油船;中海現有4艘超大型油船,另有8艘超大型油船在建;南京水運計劃在國內訂造16艘超大型油船;招商局能源運輸公司也計劃在國內陸續訂造多達6艘的超大型油船。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為長航集團南京油運公司批量建造的首艘29.7萬噸超大型油船于2008年10月21日下水。該型船總長330米,兩柱間長316米,型寬60米,型深29.7米,設計吃水19.2米,結構吃水21.5米,續航力26700海里,最大設計航速16.7節,是渤船重工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噸位船舶。據悉,該公司第二座30萬噸級船塢正在緊張建設中,建成后將使公司的年造船能力躍上一個新的臺階,達到400萬載重噸。此艘超大型油船下水,成為作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首批100個項目之一的渤船重工大型船舶建造設施工程投產后的一大標志性成果。除此之外,發展快速的浙江造船業,也將眼光瞄準超大型油船的承接和建造,舟山金海灣船業有限公司不久前獲得了6艘32萬噸超大型油船訂單,單船價格為1.35億美元,船舶總長333米,型寬60米,型深29.8米,設計吃水20.5米,服務航速16節,續航力20000海里。32萬噸超大型油船首制船將于2009年8月開工建造,并將于2011年3月交付船東投入航線運營。
河北遠洋運輸集團旗下的香港北方船務控股有限公司于2008年10月在香港同德國裕寶聯合銀行、德國航運與交通信貸銀行及瑞典北歐斯安銀行簽訂了新造船貸款合同,融資1.6億美元(逾12.48億港元)建造2艘29.8萬噸超大型油船,船舶總造價2.7億美元,計劃于2010年先后交付使用,新船在香港注冊,船舶建造方為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此筆貸款將全部用于北方船務2艘超大型油船建造,說明3家歐洲銀行繼續看好河北遠洋石油運輸業務的發展前景。貸款采用銀團形式,由德國航運與交通信貸銀行牽頭,聯合另外兩家銀行,據稱可能是為了規避近期油船運輸市場不景氣所帶來的潛在風險。有關數據表明,河北遠洋船隊的擴張步伐正在不斷加快,已經在國內訂造了許多新船,至同年9月底先后訂造新船28艘共計524.3萬載重噸,其中內含5艘超大型油船,同時還包括好望角型散貨船、超巴拿馬型散貨船、蘇伊士型油船。隨著河北遠洋運輸集團的快速發展,預計到2010年,該集團油船船隊將由12艘油船組成,運力達到250萬載重噸。
中船龍穴造船基地核心企業——廣州中船龍穴造船有限公司于2008年9月10日為中海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第一艘30.8萬噸超大型油船分段按期進塢,其定位分段位于船體底部的中間,長達17.97米,寬達22.1米,高達3米,整個分段重約300噸,并隨即開始進行船塢搭載,且船舶出塢前的生產主流程已全線貫通。至此龍穴造船基地的30萬噸級船塢和600噸龍門起重機開始投入造船生產。至同年10月下旬,為中海發展股份公司建造的4艘同類型船舶已有3艘先后正式開工,此型船總長333米,型寬60米,型深29.8米,續航力20000海里,入中國船級社船級,并將陸續于2010年6月底前交付船東。
超大型油船建造力求踏準節拍與航運市場共舞,增添了繽紛的市場元素,帶來了對從容應對挑戰和把握潛在機遇的期待。不容忽視的是,與其他船舶承接一樣,在超大型油船承接和建造中,徐徐暖風和陣陣寒意時時交織在一起,讓人感到有些無所適從。由于原油運輸市場和其他航運與造船市場同時陷入低谷并進行共振,其間傳導出來的種種不利因素直接拖累了租金成交價格,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船東對未來市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