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輝 趙偉杰 王連起 林洪榮 劉建偉
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采用先進的栽培技術,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措施。認真研究蘋果栽培中所構成產量、質量的技術和管理問題,是實現蘋果產業持續發展,獲得高產、優質、高效的關鍵。
1改革傳統的栽培技術,提高果品質量,是發展現代農業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青島地區果樹栽培中蘋果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由于長期受“重產量,輕質量”傳統觀念的影響。造成目前的產業現狀是優質高檔果供不應求。價格較高,而低質果產大于銷。價格逐年下滑。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在于20世紀80年代種植的蘋果園多采用“密植喬砧”以獲得早期豐產,早得效益。所應用的技術措施是果園大肥大水,果樹多留較長枝。造成后期果園普遍郁閉,產量降低,質量變差,甚至少部分果園失去生產能力,急需調整更新復壯。因此。需要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找準突破口,進行優質果生產的探索與創新。首先。按照蘋果優質豐產的要求建設“密植矮化園”,增加后備資源;其次,按照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措施。改造“密植喬砧園”的郁閉、低產、低質、低效問題。
2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長期穩定的供肥能力
搞好果園深翻為重點的土壤管理,增施有機肥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從根本上解決低產、低質問題。據調查:長期大量施用有機肥料的果園。蘋果根系分布較深,吸收根多,枝條生長粗壯,葉片發育完善,果實風味好。耐貯藏。果樹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由于土壤中有機肥料分解慢,可持續不斷地發揮肥效,土壤溶液濃度不會因忽高忽低而發生急劇變化,首先不會對根系造成傷害。特別是大雨或果園澆水后不會發生土壤養分流失;其次有機肥料中含有豐富的腐殖質,對土壤顆粒結構的形成和維持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顯著提高土壤緩沖性能,使土壤養分更好地分解、轉化和被吸收,對樹體的生長發育發揮更大的效果,從而達到維持和增進地力的作用;第3是有機肥料中不僅含有氮磷鉀3種營養要素,而且含有多種微量營養元素。供應養分全面,能夠滿足蘋果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需要。見表1。

3推廣應用樹形改造和簡化修剪技術
合理應用蘋果整形修剪技術,調節果樹與環境的關系,最重要的是改善果樹群體與個體樹冠內的光照條件,維持樹體適度的營養生長,使更多的養分轉變為花芽分化和果實生長的能量;調節樹體器官各部分的均衡關系。構建穩定的樹形和中庸健壯的樹勢。目前,生產上所推廣應用的“小冠疏層形”和“自由紡錘形”修剪技術日臻完善,是蘋果栽培中最佳的樹體結構。這兩種樹形修剪方法簡單,樹體結構合理,通風透光,立體結果,果品產量高,質量好。通過2~3年的合理修剪,667平方米果園冬剪后留枝7萬~8萬條,生長季節枝條維持在10萬~11萬條左右,其中長枝10%~15%,中短枝85%~90%,全園覆蓋率達75%左右,透光度20%~25%,葉面積系數3.5~4.0,產量控制在2000~2500千克的技術經濟指標,成為生產優質果配套技術措施。
4花果管理技術措施
4.1輔助授粉
蘋果栽培因氣候多變影響授粉、受精而降低坐果率,為避免損失,花期應及時進行人工(蜜蜂)授粉。特別要注意中心花和前期邊花授粉。據調查:輔助授粉的果園,花序坐果率提高到70%以上,花果坐果率提高20%,而且果形端正,果實發育快。
4.2疏花疏果
在蘋果成花初期,疏除弱枝花序,疏部分邊花、弱花,謝花后2~4周疏除小果、畸形果、病蟲果。可根據樹勢和肥水狀況,采用“干周法”或“間距法”科學留果,一般每隔20~25厘米留單果,保持枝果比3~4:1,葉果比50~60:1,保持穩健的樹勢,克服大小年結果現象。
4.3果實套袋
蘋果套袋是生產優質高檔果的主要措施,一是要抓好套袋前用藥;二是掌握好套袋的時間。即從蘋果落花后7~10天到套袋前這段時間,必須不失時機地噴好3~4遍殺菌、殺蟲劑,而且6月中旬前結束套袋。為防止套袋后發生果實日灼,可在套袋前澆1次水。增加果園濕度,減少日灼發生。
5科學進行病蟲害防治
5.1清除病蟲源
蘋果落葉后,結合冬季修剪,徹底清除樹體病枝,爛果,地面落葉,雜草,結合深翻果園深埋或燒毀。在12月至翌年2月份的低溫季節,刮除樹體老翹皮,腐爛病斑,輪紋病瘤及紅(白)蜘蛛、棉蚜等越冬病蟲。降低病蟲害越冬基數。
5.2防護枝葉果
生長季節抓好枝干、葉片、果實的保護。首先,在蘋果萌芽前噴施5波美度石硫合劑,殺滅腐爛、輪紋病菌、紅(白)蜘蛛、棉蚜、卷葉蛾等越冬害蟲:落花后到麥收前噴好3~4遍殺菌殺蟲劑,要求保護劑與內吸劑交替使用,殺蟲劑在果實套袋前不用有機磷或菊酯類乳油狀劑型,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殺蟲殺菌劑,以減少污染,生產安全營養的果品;麥收后進入雨季,高溫多濕是多種病蟲害侵染發生高峰,可選用多量式波爾多液與殺菌劑交替使用:摘袋后或采收前一個月要停噴波爾多液,選擇不污染果面的殺菌劑和葉面肥,以促進果面著色,保持果面潔凈,提高果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