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果
1980年,世界各國的著名醫學專家云集日內瓦。當時,在一位心肺衰竭性咯血不止、危及生命的病人面前,各國專家束手無策。只見一位黃皮膚、黑眼睛的先生走上前去,對病人診斷后,熟練地搗爛了幾味中藥并將藥物貼敷在病人腳底的涌泉穴上。在各國專家和家屬滿懷疑惑的注視下,1個小時以后,奇跡出現了!病人的呼吸平緩了,一口血都不咯了……
此事,很快傳遍了日內瓦,而且轟動了醫壇。神奇的中醫貼敷療法現場證明了它對疑難病癥的療效。這位黃皮膚、黑眼睛的先生就是中國著名針灸專家田從豁。
奔赴抗美援朝戰場
救治傷病員
1930年8月,田從豁出生在河北灤南的一個農民家庭。
他10歲那年,患痢疾,高燒不退、頭痛、乏力、嘔吐、腹痛。當時病情很重。家人請醫生運用針灸、中藥進行治療,很快就治愈了。這件事對田從豁觸動很大,從此他立志將來要學醫,以解除人們的病痛。
1947年,田從豁如愿考取中國醫科大學,專業是西醫內科學。
抗美援朝時期,田從豁自中國醫科大學畢業后毅然報名入朝參與醫護工作。由于藥品匱乏,田從豁就充分利用自己兒時學過的一些中藥、針灸知識為病人針灸、采藥治病。如用馬齒莧或將動物骨骼炒干研粉治療急性胃腸炎,用針刺足三里治療急性胃腸炎,用委中放血治療霍亂等,都收到了十分顯著的效果。

有一次,一名戰士患破傷風,角弓反張、抽搐、畏光,發作頻繁。當時由于沒有破傷風抗毒血清,這位破傷風病人絕大可能是在等待死亡。作為一名軍醫,不能袖手旁觀,于是田從豁運用自己學過的一點針灸知識,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給他進行針灸治療。由于當時病人過多,他忘記了起針,過了8個小時突然想起,馬上趕去起針。結果發現病人狀態很好,留針期間一直未有發作,而且起針后這名戰士也再未發作,破傷風痊愈。在朝鮮戰場,田從豁一次次體驗到了針灸的奇特療效,從此下決心要深入學習,廣泛應用針灸療法。
讓針灸走近民眾走向世界
針灸醫學是我國傳統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通過針刺或艾灸等方法,刺激人體的經絡腧穴,達到防治疾病的一類外治法。灸法歷史上有過從直接火燒向通過燃燒艾條施灸的變革,但其產生的煙霧不僅污染室內空氣,而且由燃艾所產生的氣味也讓人難受,甚至對個別人引起過敏反應,誘發咳嗽、胸悶、氣喘等癥,因而這一方法曾陷入了困境。近年來,田從豁帶領一批研究人員,對灸法技術的“綠色革命”進行研究,且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有望使灸法重新得以推廣。
田從豁對針灸的傳播,不僅體現在舉辦各種培訓班、籌辦學校、成立針灸學會等方面,還通過讓世人從神奇的療效中認可中國的醫學。
自20世紀50年代起,田從豁以針灸專家身份先后到羅馬尼亞、波蘭、阿爾及利亞、法國、瑞士、日本、泰國、意大利、西班牙、美國等10多個國家進行醫療、教學工作。
醫德與醫技并重
“治病救人,醫德為先,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針藥諸法,靈活選用,尊古而不拘泥,要通常達變。”這是田從豁的座右銘。田從豁常說,醫德是學好中醫必備的第一要素。
10年前,田從豁曾診治過一名58歲的女性肺癌患者。該患者過去一直體弱多病,當得知自己患了絕癥后,曾一度失去治療信心,家人也非常焦急。田從豁經充分了解病情后,耐心為病人講解,從醫理上、實例上為患者分析個人情況,令患者感到她所患的疾病并不是沒有治愈的可能,從而看到了幾分生的希望。隨之,田從豁以精湛的醫術,應用針、灸、痧、罐、中藥湯劑等多種療法綜合治療,還教會患者及家屬平時調養、鍛煉的方法,并囑她切勿放棄治療,患者依言而行,經過幾年的形神合治逐漸康復,再到原確診醫院做CT、核磁復查,證實癌瘤已消失。從此,這位患者一家與田從豁結成了朋友,經常往來。
田從豁非常注重手法,從初學針灸時,即開始每天練習,至今仍在閑暇時練習三指捻動的基本功。“練針時要雙手都練,因為有時針刺要求雙側同時針刺,雙側同時做手法。”經過多年的訓練,田從豁雙手可以同樣靈活施治。
作為一名老中醫,田從豁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當前中醫學術和臨床發展的較高水平,是中醫藥學偉大寶庫中的新財富,與浩如煙海的中醫古籍文獻相比,它更鮮活生動,更具有現實的指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