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松
陳光榮是安徽省涇縣汀溪鄉戰嶺村農民,小時跟著父親學習祖傳獸醫知識,18歲時即學得一手過硬技術并可單獨出診了。

三十年前的一個夏天,汀溪鄉白楊生產隊的一頭母豬發情,由于飼養員管理不善,竟讓這頭母豬逃跑了。奇怪的是,母豬失蹤七天后又回來了。不久,這頭母豬的肚子越來越大,106天后竟產下了13頭滿身金黃色斜斑紋酷似野豬的小豬仔。小豬仔抗病力特別強,經鑒定是家豬和野豬的雜交品種。至此,村民才知母豬曾跟著野豬“私奔”過!陳光榮要了兩只回家養,半年后每頭豬只長10多斤肉,但從來不生病。陳光榮陷入沉思……而后,一個大膽想法在他腦子里形成:“野豬肉味鮮美卻很難捕,山區里有這么多野豬,如果讓每頭家豬都與野豬交配,生下的小豬豈不是無需防???”
說干就干。陳光榮從銀行貸款6萬元,在自己家屋后建造了十多間豬舍,陸續從山民手中購進一百多頭捕捉的大小野豬飼養。陳光榮用十多個不同品質的母家豬與成年公野豬每兩只搭配圈養進一間豬舍精心喂養。由于野豬野性十足極難馴養,到1987年底,他圈里野豬只剩下大小18頭,成活率不到10%,陳光榮蔫了……
走出失敗陰影之后,一個大膽的想法在陳光榮腦中迅速形成:讓家豬和野豬在山里“自由戀愛、度蜜月”。然而,如果家豬隨野豬一去不回,豈不“賠了夫人又折兵”?為了弄清這個問題,陳光榮多次將家豬趕上山過夜。他跟蹤研究發現,家豬“嬌生慣養”,很難適應山上生活,最多一周就會想回家。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雜交野豬在養殖過程中表現出超強的抗病能力,成活率達100%,且態勢良好,一天長400克。8個月后,第一代雜交野豬長到75公斤左右時出欄宰殺兩頭。陳光榮把新鮮野豬肉免費送給村民們品嘗。大家一致的反饋意見是:瘦肉率高,肉質鮮嫩,有韌性和嚼勁兒,湯汁醇香,味道好極了!這更加增強了陳光榮擴大野豬規模養殖的信心。
2004年初,陳光榮的二代野豬再度順利產下43頭三代雜交野豬。這些雜交野豬具有抗病能力強、性情溫順容易圈養等優點。至此,累計三代試驗全部成功了!當年陳家養豬獲利數十萬元?!白约焊涣瞬凰愀?,大家都富才叫有本事!”陳光榮專職做野豬配種業務,當起“野豬婚介所”月老。從此,這座山附近生存的數百頭野豬很少下山禍害百姓。并且發展雜交野豬是綠色食品發展方向,有效保護了野豬資源,維護了山林生態平衡。
目前,陳光榮的雜交母種豬已累計繁殖出近3萬頭野豬,產業鏈已經走出食品序列,開始向野豬毛刷、野豬皮鞋項目等延伸。另外,皓首童顏的陳光榮又對以野豬為主題的特色旅游來了興趣。計劃將“野豬婚介所”作為一個旅游景點隆重包裝,開發野豬系列真空包裝熟食,馴養一批野豬和猴子,成立個馬戲團進行表演,讓鄉親們致富路更廣,打造出一個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皖東南生態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