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曉英
與大部分歐洲國家一樣,波蘭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比較嚴重,而且受文化傳統影響,波蘭盛行小家庭,子女成家后即分開另過,因而孤獨老人隨處可見。然而,筆者在旅波期間接觸了各階層的老人之后,卻有了一種迥然不同的感受。一個個善良熱情、開朗豁達、熱愛生活、自尊自強的老人使人強烈地感受到了波蘭民族的精神。
一天,我在華沙工業大學附近的自由市場上看到一位滿臉滄桑、已是古稀之年的退休老人,拿著件兒舊衣物在賣。他表情嚴肅,一聲不響地站著。我在旁邊觀察了半天,沒有一人上前問價,便忍不住走上前去,用同情的語調問他:為什么要出來賣這些衣物?他似乎不愿多說,只吐出一個單詞“需要”,就不再開口了。
還有一次在一個大雪的冬日,我從克拉科夫回到華沙,天剛微亮,行人稀少。這時我看到汽車站旁有位老人,兩手端著售汽車票的箱子,身上、頭上,落了好厚一層雪。其實他只要后退幾步,就可以站到樓檐下避雪了。但他兩眼直視前方一動不動,猶如一座雕像。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如果是我父親,無論我再難再窮也不會讓老人家站在黎明時雪天的寒風中去謀生的。后來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另一個年紀大的波蘭朋友,他笑道:你錯了,那位老人本人決不會這么想的,自食其力,心里才坦然,才心安理得。
波蘭獨身老人生活能力之強令人驚訝。一次我在華沙大學語言部的草坪上讀書,與一位曬太陽的老太太聊了起來。她說她已85歲,一人獨居。我問她一人如何生活?她告訴我,平日身體好、天氣好時,就用手推車到食品街,多采購一些耐儲存的食品貯藏起來,以備生病或陰雨天用。另外她備有小藥箱,一般頭疼腦熱自己就能對付。我還得知,波蘭的獨身老人常常在同齡人中形成密切的社交圈,可以很方便地用電話聯系,萬一遇到有病或不能自理的事,打個電話,老伙伴們就會來幫忙、照應,但話是這么說,他們一般不輕易打這種電話,不到萬不得已,他們決不麻煩別人。我經常去一些波蘭單身老太太家串門,曾經有兩次,我發現主人在發燒,家里再無別人,床頭就是電話,但她并未向別人求援。
我拜訪過一位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教過波蘭語的退休女教師。老太太終身未嫁,養老金不高,現在腿有殘疾,行動不便。平時寫點東西,賺點微薄的稿費。她家的陳設在我認識的波蘭人中是最簡樸的。我們交談到天色很晚,她還不開燈,似乎是為了省電。看得出,老人的生活是十分清貧的,但她的心態卻是平和的,她說:“在競爭的社會里,我們這些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人也不該奢望得到更多了。”
總之,跟我交談過的一些波蘭老人生活水平不等,而在波蘭大都屬中等以下,然而他們對現實的牢騷卻比生活相對優越的中青年人要少得多。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沒有不滿之處,只是他們不喜歡嘮嘮叨叨地在私下訴苦,而愿意用行動表達他們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