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成語源遠流長,且是一種獨特的、有別于其他任何國家語言俗諺的詞語,它凝聚了中華歷史、語言文化的精華。同時,多數成語都各有一些典故,在這里我們就為讀者們講述成語的故事……
“班荊道故”,是說朋友相逢,便立即就地鋪開黃荊,坐在上面共話舊誼;“楚材晉用”,是說楚國雖有人才,卻不被重用,結果其人才被晉國所用。這兩個成語皆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伍舉娶申公子牟之女為妻,后來子牟有罪,從楚國出逃,楚康王不察究竟,認為是伍舉將他放走的。伍舉得知后,便出逃到了鄭國,準備由此到晉國去;而此時伍舉的好友蔡聲子也準備出使到晉國去,途經鄭國。兩人在鄭國城郊不期而遇,便在草地上坐下敘談起來—“班荊相與食,而廣州昨故”。觥籌交錯之間,伍舉說,倘若我能歸葬于楚國,即使是死,也可稱得上不朽了。蔡聲子見伍舉這樣眷戀故國,便對他說:“你努力加油吧,我一定讓你回到楚國。”
蔡聲子的晉國之行事畢,便到了楚國,謁見令尹子木。子木問蔡聲子,說,晉楚兩國人才相較,誰能占優勢?蔡聲子說,晉國的卿不如楚國,可是其下的大夫則很強,都是可以做卿的人才。就像晉國使用的杞梓良材、犀兕皮革,都產于楚國,正所謂“楚雖有材,晉實用之”。如今楚國濫用刑罰,有許多大夫為避免死亡出逃他國,成為諸侯的重要謀臣,這是有害于楚國的。譬如說吧,當年析公、雍子、子靈和賁皇先后出逃到了晉國,并受到重用,為晉國的霸業作出了貢獻。
蔡聲子的論說,使子木深深感到楚材晉用的危險,便向楚王進言,終于將伍舉召回楚國。
(彭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