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德國、法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青 木 陳 靜 本報記者 胡 笳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率領的中國代表團24日啟程前往歐洲,準備在德國、瑞士、西班牙和英國四國采購超過人民幣150億元(合22億美元)的商品。這個由商務部、外交部等政府部門及中國機電、食品等行業組織以及近200名中國企業家組成的采購團,在決定出訪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了來自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專家稱,中國通過此舉正在負責任地協助歐美國家,度過經濟困境。
四國采購重點各不同
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24日表示,中國貿易投資促進團此次訪歐,是落實溫家寶總理年初訪問歐洲四國成果的重要后續行動。
英國廣播公司24日轉述中國商務部官員的報道說,采購團的項目將涉及能源、醫藥、服務、輕工、機電、物流和紡織等30多個領域。雖然中方還沒有公布具體的項目內容,但英國媒體分析說,中國總理溫家寶在1月份訪歐期間曾與歐洲方面簽署了38項協議,因此外界可以推測出這次采購團采購框架。例如,中德雙方早前就簽署了金融、信息、物流等多項經濟合作協議,其中德國工業企業獲得向中國出售高速磁懸浮列車核心技術的訂單,而中國三一重工也計劃在科隆建廠。中國與西班牙在航空、能源、電信等方面簽署了合作協議,而在英國,中國政府也已經承諾增加從英國進口采購中方所需的設備、商品和技術。
德國《金融時報》24日以“在德國購買:呼啦,中國人來了”為題寫道,世界金融危機開始新一輪拯救計劃,柏林正等待中國采購團的到來,中國人在德國的采購更多的是看中了德國的高新技術。報道稱,25日,中德經濟界將在柏林進行3個小時的會談。德國屆時將有180個企業代表參加。這些企業大多來自高科技和機械行業。會后,還將有長達半小時的簽訂合同儀式。英國方面,英中貿易協會以及英國企業則多猜測中英雙方合作的重點多集中在金融領域。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英國希望能在(金融)咨詢領域、航空業、循環能源和環保領域實現合作。
德國一些媒體還關注中國采購團在哪個國家購買的最多。德國《每日新聞報》稱,德國的機械,西班牙的電信,英國的設備,瑞士的技術,由于德國是第一站,德國占有更多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購團出發當天,法國媒體多選擇低調應對,只有個別媒體對此做了簡單的事件報道,并未展開分析。
德國企業稱采購團是雪中送炭
中國采購團的行動在歐洲受到廣泛關注。德國《世界報》24日稱,德國企業將獲得一個拯救的機會,來自中國的200個企業將帶來大量訂單。報道稱,采購團被看作是中國反對保護主義的一個信號,中國希望以保護貿易來對抗貿易保護主義。英國廣播公司也稱,中國此次海外采購顯示出中國強大的內需和中國抵抗貿易保護主義的決心。
德國《國際財經報》24日則指出,在全球經濟都不景氣之際,中國利用自己龐大的外匯儲備,通過直接購買或并購交易獲得歐洲高科技產品是一種明智政策。這也是北京以貿易換取政治伙伴的外交手段。目前歐盟已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
德國民眾對中國歐洲采購團大多表示支持,德國西門子公司的技工多米尼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希望中國多買些西門子的產品,這樣他們就可以有更多的工作,不用減少工時,收入也更多。而德國企業對此更是寄予厚望。德國一家機械企業的主管裁格勒對記者說,中國的采購團真是雪中送炭,因為德國企業的產業鏈都是相通的,這對整個德國經濟界是一個信心鼓舞。他還希望,中國巨大的市場也能向他們的出口開放。
專家稱,中國正在用行動協助歐美度過困境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稱,中國很多企業在目前嚴峻的經濟環境下,面臨優勝劣汰,因此急需外國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中國目前的舉動,正反映出這個亞洲國家依然在負責任地協助歐美國家度過經濟困境。歐洲企業也可以利用這次采購團訪問的機會,擴大對華出口,并了解中國消費需求,對歐洲經濟也將起到提振作用。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榮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的訂單給歐洲帶來了希望,歐洲企業迫切希望中國企業能給它們更大的機會。不過,胡榮花表示,中國也不是大財主,也有自己的困難。目前國內的就業形勢非常緊張,中國企業赴歐簽單時也必須簽一些對中國有利的單子,購買尖端的、能為我所用的產品。“中國企業到歐洲采購必須是一個雙贏的過程,既能給歐洲經濟注入了活力,也會給中國企業創造機會。”此外,胡榮花表示,雖然一些歐洲大國領導人希望與中國合作,但他們骨子里又覺得中國的強盛對他們構成了威脅,“我們也不能寄希望于通過采購或者開放市場來解決一些原則性的問題”。▲
環球時報200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