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璉瑰
自從試圖參加奧巴馬就職典禮未果以后,朝鮮采取了一系列被稱作“新春攻勢”的舉措。其強硬程度讓世人為之一驚。1月13日,朝鮮公布了其“棄核”條件。17日,朝鮮宣布與韓國處于“全面對抗”狀態。30日,又單方面宣布廢除同韓國達成的停止政治軍事對抗全部協議,并稱與韓國處于“戰爭邊緣”。最近幾天,朝鮮正加緊準備發射衛星,以進行“太空探索”。這些舉措正是朝鮮利用奧巴馬政府腳跟未穩,在核問題上“底線”未清這一機會,實施新的“進二退一”策略。
朝鮮通過外交為其核計劃爭取安全、時間和資金的基本策略就是“進二退一”策略,即朝鮮充分利用美國等國未在核問題上設立不可觸及的底線這一致命弱點,大步把問題推向極端,然后以后退一小步換取想得到的一切。
《紐約時報》的一位記者在最近出版的《遺產》一書中稱,布什以0比8的比分敗給了金正日。在主張維護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美國與堅持研制核武器的朝鮮雙方對抗中,朝鮮做了并得到了它想要的一切:它爆炸了自己的核武器,宣布成為核國家,并得到了能源、糧食,甚至大量金錢“獎勵”,而美國呢?除去付出了時間精力和美元之外,別無所獲。
布什政府之所以失敗,從技術層面上說,原因有二:一是它雖然在反對核擴散問題上占據道義和實力的絕對優勢,但它未設底線,從而使自己所堅持的主張失去了目標和原則,陷入“綏靖主義”;二是它一廂情愿地擬定了一個假設,即可以通過贖買的辦法誘使朝鮮放棄核計劃,并以此虛幻假設作為六方會談的基礎,從而在會談中被朝鮮牽著鼻子走,陷入了“機會主義”。
朝鮮核問題凸顯以后,特別是在2002年第二次朝核危機形成以后,美國及其他有關國家曾信誓旦旦地宣稱要維護朝鮮半島無核化。當時許多人認為,這些自稱對國際社會負責的大國既然有此宣布,那么朝鮮有核就必然是它們在這一問題上的底線。然而,當2005年2月朝鮮宣布其已擁有核武器時,美國并無特別反應。得此鼓勵,朝鮮于翌年10月悍然進行核試驗,給朝鮮半島無核化這一主張致命一棒,美國及其他國家仍然沒有多少實質性反應。后來聯合國安理會雖然通過了對朝進行制裁的1718號決議,但由于該決議對“進一步制裁”附加了限制,從而使該決議失去了效力。至此,人們才明白,美國在朝核問題上并無不可觸及的底線。
六方會談是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最佳途徑。即使如此,六方會談仍是謀求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任何人都知道,干活時一件工具經試用不好用,就會換一種工具。但六方會談自2003年8月開始,至今已近6年,它在維護朝鮮半島無核化方面鮮有實際成果。相反,朝鮮卻充分利用這6年時間大力推進其核計劃,終于由一個無核國家變成了有核國家,并發展了其導彈庫。盡管如此,美國并沒有勇敢地宣布六方會談失敗的打算。不知道美國是否準備再談50年,但可以看出,美國在談判中并沒有時間上的底線。美國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朝鮮運用外交釣魚技巧,設立了看似伸手可及但卻永遠抓不到的餌料,誘使美國去追逐;另一方面也由于美國人的天真和傲慢。美國人以為,面包總比大炮重要這一西方國家的經驗同樣適用于朝鮮。他們以為,朝鮮經濟欠發達,能源、外匯短缺,民眾吃不飽。只要向朝鮮政府提供足夠的物質利益,朝鮮執政者就樂意放棄核武器而發展經濟的。
美國主觀地認為,朝鮮是否棄核似乎已經不是六方會談面臨的問題,六方會談任務就是找到一個棄核換“補償”的成交價格;甚至有人認為,六方會談之所以艱辛,是因為“補償”不夠誘人。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朝鮮追求的并不是六方會談的結果,而是六方會談的過程價值。這種思路充分體現了美國對朝鮮的陌生。
總結歷史經驗可以看出,幾十年來,朝鮮走有核道路,成為有核國家這一目標始終是堅定不移的。無論是1992年同韓國簽署《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還是1994年同美國簽訂《框架協議》,甚至2003年開始參加六方會談,都未對朝鮮推進其核計劃產生任何影響。朝鮮為這些外交活動設定的底線就是不得影響其核計劃的安全。相反,朝鮮要求外交要為其核計劃服務:第一,為其核計劃爭取安全保障和時間;第二,獲取能源、資金、糧食等,以利核計劃推進。
面對奧巴馬政府,朝鮮又設立了上中下新目標。上游目標是在保有并推進核計劃同時與美建交;中游目標是在保有既有核武器的前提下改善同美國的關系;下游目標是讓六方會談再斷斷續續搞上20年,最后不了了之,朝鮮核國家地位被無奈接受。這些策略是否奏效,奧巴馬政府如何應對,都直接影響著朝鮮半島的未來局勢。▲(作者是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
環球時報200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