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毅
十七屆三中全會從六個方面對農村制度建設進行了具體部署,緊緊圍繞當前農村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抓住了農村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
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全會提出“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意味著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還將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并且為進一步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積極探索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留下了廣闊的空間。特別是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經營服務體系的建立,各種新型合作組織的興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以及龍頭企業的帶動等等,將極大地推動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并將經過實踐的檢驗,逐步進入制度建設的層面,在穩定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實現經營體制與機制的創新。
二是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全會立足于我國地少人多的基本國情,突出強調“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意味著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堅守18億畝耕地這根紅線,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同時將采取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保護耕地資源和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各項制度。特別是全會明確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不僅充分肯定了各地對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所進行的積極而大膽的探索,也為相應的各項具體制度措施的建立與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國農戶平均經營面積不足0.5公頃,大體相當于日韓的1/3,歐盟的1/40和美國的1/400。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將大大提高農村的土地利用效率,有效增加農民收入以及應對農業入世挑戰,提升農業競爭力,促使中國農業實現新的起跳。
三是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全會指出,將從農業投入、農業補貼、農產品價格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健全相應的支持保護制度,并完善和優化各種有效的運轉機制,這意味著國家將進一步強化對農業這一國民經濟基礎和戰略產業的支持保護力度。特別是 “三個大幅度” 要求的提出,充分體現了中央對增加農業、農村投入的決心。近年來,中央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大幅增加農業農村投入,實行“四減免、四補貼”,出臺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等等,對強化農業基礎地位,調動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僅以補貼政策為例,目前僅“四補貼”資金規模就達到了約1028億元。將這些強農惠農措施上升為制度固定下來,已成為現階段農業發展的迫切需要,這將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進程,使農業的發展建立在可靠的制度保障基礎之上。
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農村金融供給不足,金融服務落后,金融渠道不暢,一直是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全會提出“創新農業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準入政策,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這將極大地創新農村金融體制,為農村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各類金融機構積極強化支農措施,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以服務農村為主的地區性中小銀行,鼓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的各種微型金融服務,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準確地抓住了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極大地破解了農村金融長期供給不足的難題,并將迅速催生一系列嶄新的現代農村金融制度,使農業農村的持續科學發展有充足,可靠的資金支持與保障。
五是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城鄉差距不斷拉大,是當前我國最突出的矛盾。全會提出了“五大統籌”,即要統籌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統籌城鄉勞動就業,統籌城鄉社會管理。特別是對保護農民工權益,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政策要求。這是落實加快形成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要求的重大舉措,也是貫徹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方針的具體部署。按照這一要求,未來一個時期,國家將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六是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全會提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農村基層民主,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健全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擴大村民自治范圍,保障農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這為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在繼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的進程中,進一步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不斷發展農村基層民主,積極推進農村法制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在要求,也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愿望。擴大農民在縣鄉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完善鄉鎮治理機制,2012年基本完成鄉鎮機構改革任務,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深入開展和認真總結民主選舉實踐、民主決策實踐、民主管理實踐、民主監督實踐,將有益、有效的探索和成功的經驗逐步轉化為適用的制度,推進村民自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將有力地推動農村基層民主建設進程。同時,加強農村法制建設,完善涉農法律法規,搞好法律服務,提高農民法律意識,推進農村依法治理,將進一步促進農村的文明與和諧。
總之,這六大制度建設和創新,相輔相成,特色鮮明,將形成促進城鄉統籌、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強大合力和制度性保障,并將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強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