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湯 瑾
中國人習慣把的士司機叫“的哥”,這個稱呼到了日本恐怕得換換,因為在那里開車的多是年紀一大把的大叔、大爺,叫“的爺”似乎更合適。據日本出租汽車協會統計,目前出租車從業人員平均年齡達到56.1歲,其中60歲以上的占大約35%。頭發斑白的大爺四處趴活兒或者氣喘吁吁幫客人扛行李的場景很常見。
日本的出租車分公司經營和個體經營兩種。大部分公司愿意雇有經驗的老司機,要求應聘者至少有3年以上駕駛經驗。除了普通駕照外,還必須考取“接待旅客許可證”。要成為個體司機則要求更嚴,必須連續開出租十年以上,還得是安全標兵。在日本人眼里,開出租辛苦、危險性高,收入又低,基本屬于中下層人士的職業,所以年輕人都不愿意入這一行。這樣一來,日本出租車行業就逐漸被老司機、下崗及兼職人員占據了。
在神戶坐出租車時,一位60來歲的司機一路對記者抱怨工資太低,說現在的收入還不到以前的1/4,想辭職又怕找不到工作。原來,坐出租車在日本屬于高消費,相比而言,公共交通準時又方便,去同樣的地方打車費用大概是公交費的20倍。所以大部分人寧可坐地鐵和公交車。再加上近些年日本經濟不景氣,坐的士的人更是越來越少。
為了多掙點錢,不少的爺主動延長上路時間。一名東京的爺告訴記者,他每天24小時連軸轉,困了就在車里打個盹。像這樣拼命掙錢的人還有不少。難怪因疲勞駕駛導致的車禍在日本逐年上升。為了給司機提個醒,很多出租車干脆貼上“別睡著”的警句。
日本各大出租車公司為了吸引乘客而絞盡腦汁,甚至把心思用到了車頂燈上。有的把車燈做成五顏六色的星星、櫻花、燈籠等造型;有的做成字樣“大打折,劃得來”;還有人干脆標出“500日元”的低價。
金融危機以來,日本的出租車搶劫案有增加趨勢。據記者觀察,在日本如果不是3人以上打車,很少有人會坐副駕駛的位置。一個的爺告訴我,這是因為駕駛座旁邊很少裝隔板,單人打車卻坐前排,會讓司機感覺不安。日本出租車的顯示屏以往只顯示“空車”或“正在付費”的字樣,最近又多了一項新功能:一旦遇險,司機只要按一下按鈕,就會出現“救命”字樣。看來,日本的爺們的生活真是不輕松。▲
環球時報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