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汪大昭
中國足球四級國家隊選帥在社會廣泛關注下啟動,新加的考試環節更是引起議論。其實,考試只是新一輪選帥過程中的一環,考試成績只能作為上級主管部門確定新帥的參考之一。記者作為選帥考試環節的媒體觀察員,幾天下來,不敢說哪個候選人最有戲,倒是對教練們應考的過程頗有感觸。
不是一考定終身
中國足協從來沒有打算一考定榜,以考試得分高低來決定教鞭歸屬。考試內容更沒有諸如“國際油價”之類的時政問題,一些猜測都在考試進行后不攻自破。至于是否走過場,不在于組織者的自我感覺和媒體的評說,而在于參考的教練和評定成績的考官們持有什么態度。中國足球教練員究竟差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可以較為接近地摸到情況,并促其自覺提高,這才是考試得失的關鍵。
側面觀之,參考的教練員從35歲到55歲,大都做了認真準備,各顯其能,體現出中國教練員現階段真實能力和近年來的進步,也暴露出他們在一定局限下的普遍弱點。
年輕教練有優勢
從發展的角度說,教練員靠帶隊經驗來競聘,還是靠對現代足球運動規律的了解和基本理念的把握來競爭執教機會,這是很不相同的。尤其是年輕教練員,日后在各種級別球隊中執教的路還長,不掌握外語和計算機操作恐怕不行。競聘考試中有現場陳述環節,有些不擅長“聲光電”演示技巧的教練找人推來了一塊白板,貼上一張手繪的圖表講述起來。此法不是不可,只是讓人感覺時光倒流20年。比較而言,吳金貴、區楚良、徐弢、宿茂臻、張海濤等外語基礎好,溝通無障礙的教練就有了自己的優勢。這些年,中國足球先后有七八名外籍教練執教國家隊、國奧隊、國青隊,他們普遍在語言、計算機、影像資料處理等方面運用自如,且易于讓球員接受。而中國教練員確有人在理解和表述上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情況。在觀看視頻回答問題的時候,教練員自己閱讀比賽的能力就不高,如何成為正確點撥球員的先生呢?案頭工作水平不是衡量教練員的主要標準,但中國教練有想法卻說不清的情況不少。在老資格的陳成達退休后,中國足壇多年來還沒有一人能成為國際足聯講師。
以往每次聘請洋教練時,都說要吸取先進足球理念,后來又不了了之。選帥考試是對中國教練員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先進足球理念的檢驗。就拿筆試來說,六道試題其實多出自國際足壇教練員培訓大綱范疇,要是連這些內容都不掌握,那就真別當教練了。
不拘一格救國足
的確,沒聽說世界上哪個國家用這樣的辦法選拔國家隊教練的,但是,中國足球的現時狀況需要找準問題,探討行之有效的提高途徑。選帥考試是一次有別于他的機會,至少管理部門可以通過教練員作答,看到具有共性的問題,看到一些教練員針對現狀的思考和嘗試,這是重要的收獲,也是別的國家可能無需采取的辦法。
中國足球教練員以經驗型為主,院校出身的為數不多,文化水平和基礎知識不高不深,結合實際加以運用的能力尤差??紙鐾猓腥司桶l出議論:“不能光說得好,還得看把隊伍帶得怎么樣?!?考試結束后,選帥進程還在繼續,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一過程已經是一個積極的開端?!?/p>
環球時報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