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之
二戰期間,斯大林“大義棄子”的故事一直被傳為美談。但俄二戰老戰士、蘇聯英雄亞歷山大·謝爾巴科夫近日在俄《獨立軍事評論》撰文披露,斯大林當時拒絕用德軍元帥交換被俘長子雅科夫,另有隱情。而蓋世太保頭目希姆萊也并非服毒自死,而是因殺害雅科夫而被斯大林秘密處死。
1941年7月,雅科夫被德軍俘虜。1943年,瑞典人伯納多特受希特勒之托,以紅十字會代表的身份拜見斯大林,提出要以雅科夫交換德軍元帥保盧斯。據說斯大林當時義正辭嚴地說:“我不會用一名普通士兵和元帥做交換”,“我沒有兒子”。此舉曾被解釋為他為了實現個人野心,而且他也不喜歡這個兒子。謝爾巴科夫表示,斯大林上述話語在正式文獻資料中并無記載,多半是文人的杜撰。而且,斯大林本人不可能說出“我沒有兒子”這樣的話。眾所周知,斯大林還另有一子瓦西里。
有傳聞稱,斯大林之所以不喜歡雅科夫,是因為后者患有神經衰弱,而且是個不成器的兒子。但據謝爾巴科夫稱,實際情況并非如此。1938年秋,謝爾巴科夫一家喬遷至莫斯科戈拉諾夫斯克大街3號樓,與雅科夫同住一個單元。當時雅科夫已授上尉軍銜,在炮兵學院進修,擁有自己的汽車(在當時的莫斯科,汽車是個十足的稀罕物)。斯大林的另一個兒子瓦西里的生活條件也相當優越,住在沿岸街的一座著名大廈里。作為領袖之子,雅科夫與瓦西里并無區別,斯大林對他們并未厚此薄彼。謝爾巴科夫的父母與雅科夫夫婦常有來往。雅科夫給兩位老人留下的印象是性格平和、穩健,有文化,根本不像神經衰弱患者,否則他也不會選擇軍人職業。
以德軍元帥換回兒子的建議為何遭到斯大林的拒絕,這需要回顧當時的軍政形勢。1943年,希特勒和德軍高層之間已經出現了嚴重分歧———此后發生的某些高級將領密謀政變便是明證。希特勒認為,保盧斯被蘇軍第22師俘虜,已經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應該接受第三帝國的審判和懲處。如果希特勒得償所愿,必將對軍中反對派起到警示作用。也就是說,同意交換戰俘,斯大林等于是給希特勒幫了個大忙。另外,斯大林作為蘇軍最高統帥,也不得不顧及成千上萬兒子也淪為德軍戰俘的蘇聯父母的感受。或許,這也是斯大林“大義棄子”的真實原因。
而殺害雅科夫是希特勒對斯大林的報復之舉。目前,關于上個世紀40年代的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漸漸浮出水面。謝爾巴科夫征得俄歷史學家科列斯尼克的同意,披露了后者掌握的一段鮮為人知的史料:1943年4月,根據希姆萊的密令,雅科夫在集中營中被殺。但是在未加審判的情況下私自處死戰俘,而且是世界知名戰俘,明顯違反了相關國際法規定。為掩蓋事實,希特勒手下捏造稱,雅科夫系私闖集中營鐵絲網,觸電身亡。引人關注的是,雅科夫的死訊與斯大林中風發作時間不謀而合,足見痛失愛子對斯大林打擊之沉重。朱可夫元帥在其回憶錄中也提到,斯大林因為雅科夫之死已經承受了巨大痛苦。
在二戰臨近尾聲時,希姆萊被盟軍俘獲。作為蓋世太保頭目,納粹德國的二號人物,他本應成為紐倫堡審判的主要戰犯。一天,檢察局主任偵察員列夫·希寧和內務人民委員會的兩名壯漢組成的蘇聯代表團徑直來到希姆萊的囚室,對其進行探訪。而在他們走后,人們發現希姆萊已經倒地斃命。這樣,斯大林以自己的方式為愛子報了仇。▲
環球時報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