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林
摘要:對湟水河源頭荒山荒坡上人工栽培的沙棘、檸條等灌叢帶的牧草地上部與地下部產量進行測定分析,結果表明:在該地區的荒山荒坡上人工栽培沙棘、檸條等灌叢,牧草地上產草量平均提高23.7%,地下根量平均提高18.2%,水土流失減少1300t/hm2。
關鍵詞:灌叢帶;荒坡帶;山脊帶;水土保持
中圖分類號:S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500(2009)06-0050-03
湟水河谷地區地處青藏高原東端,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通過對沙棘等灌叢區和荒坡地的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實際測定,灌叢區植物生物量顯著提高,因此,大力種植沙棘、檸條等灌叢是提高牧草產量、治理水土流失、綜合發展農牧業、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任務。
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湟源縣城以北山坡,坡度45°。地處E101°4′,N36°41′,海拔2634m,年平均氣溫3.0℃,>0℃的積溫1991.7℃(205d),>5℃的積溫1771.5℃(154d),>10℃的積溫1027.5℃(77d)。年平均降水400mm,年蒸發量1404.8mm,無霜期27~71d(沒有絕對無霜期),土壤為粟鈣土,沙質質地,光滑大塊卵石密布其中。
2試驗方法
于2002年春季,在試驗區退耕還林(草)面積約為670hm2的北山坡中上部、中下部種植沙棘、檸條灌叢帶灌叢帶沿等高線方向分布,樣地長400m,寬15m取樣地面積為400m×100m,在樣地內沿坡地縱穿沙棘、檸條帶,采用分帶取樣,整個坡地由下而上分為5個樣帶,即第1荒坡帶(對照Ⅰ)、第1灌叢帶(樣地Ⅰ)、第2荒坡帶(對照Ⅱ)、第2灌叢帶(樣地Ⅱ)、山脊帶(對照Ⅲ)。在每個樣帶內沿水平方向取1m×1m的樣方6個(灌叢帶牧草取樣于灌叢下層),測定樣方內地上地下植物,分別稱量鮮重與風干質量。在每個樣方內剪取地上植物量,挖取20cm×20cm×30cm的土柱,用2mm孔徑的土篩流水沖洗純根系。然后將地上和地下風干后的材料,分別置于70℃烘干箱中烘至恒重,并稱重登記,獲取牧草地上和地下植物量。每個樣方重復6次。并把地下根量烘干稱重統一折算成g/m2,統一衡量標準(表1、2)。

3結果與分析
3.1地上植物量
對各樣帶地上植物量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SR法)的結果表明:各樣帶間(F=19.23>F0.01=4.18)植物量差異極顯著(表1);進一步分析比較,兩條灌叢帶地上植物量都極顯著地高于荒坡帶(如用第l灌叢帶和第2灌叢帶植物量之和除以第1荒坡帶和第2荒坡帶植物量之和(82.57+84.23Z/(65.00+69.85)=1.237,植物量平均提高23.7%)。兩條荒坡帶植物量都極顯著地高于山脊帶;山脊帶產草量最低。造成此結果的原因:(1)灌叢帶的植被覆蓋度大,群落分布成層,有效地接納了天然降水,土壤水分蒸發量小;(2)灌叢帶攔截了順坡而下的地表徑流,并得到有效地保持,其土壤含水量相對充足,為牧草生長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水分條件;(3)山脊帶天然降水不能保持,順坡而下流失,并受東西風侵蝕嚴重,土壤貧瘠干燥,嚴重制約了牧草的生長發育。
3.2地下植物量
經方差分析(F=18.30>F0.01=4.18)差異極顯著(表2),各樣帶地下根量與地上植物量變化一致,兩條灌叢帶地下植物量都極顯著的高于兩條荒坡帶的地下植物量(如兩條灌叢帶地下植物量之和除以兩條荒坡帶地下植物量之和(195.98+194.28)/(169.50+160.67)=1.182,灌叢帶地下植物量平均增加18.2%);而兩條荒坡帶的地下植物量都極顯著地高于山脊帶地下植物量,灌叢帶之間、荒坡帶之間差異都不顯著。
3.3相關回歸分析
因地上與地下植物量在同一樣方中對應采取的,故可作相關回歸分析。把地上植物樣方產量作自變數,把同一樣方內的植物地下植物量作依變數,得相關系數r=0.9884>r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