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明
鐵凝的父親與寫過《小兵張嘎》的徐光耀是好朋友。那時,大作家都在挨批判,徐光耀同樣難以幸免。當時,上面要寫一篇歌頌先進的報告文學,需要寫作高手,想到了徐光耀,就把他從農(nóng)村召回來。父親挑了鐵凝的《會飛的鐮刀》,還有另一篇作文,帶著鐵凝去見徐光耀。
多年后,鐵凝還會經(jīng)常提起與徐光耀的這次見面。“你寫的已經(jīng)是小說了?!边@句評語,不啻是一股巨大的風,鼓蕩起她的文學夢想。鐵凝說,她在十五六歲時就有了當作家的夢想,聽了徐光耀的話,更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與徐光耀見面的第二年,鐵凝高中畢業(yè),面臨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選擇。當時還在“文革”期間,高中畢業(yè)生主要是下鄉(xiāng)當知識青年。鐵凝還有更好的去向:通過她家一個在部隊的親戚努力,第二炮兵文工團決定招鐵凝當文藝兵。鐵凝突然在家中宣布了她的重要決定:到農(nóng)村去,當一名知識青年。她作出這個決定的目的是體驗生活,實現(xiàn)她的作家夢。
1977年全國恢復(fù)高考,尚在農(nóng)村的鐵凝同其他知識青年一樣希望去上大學。她覺得要讀就得讀北京大學中文系,于是揣著發(fā)表的幾篇小說,乘火車來到北大。她將小說交給中文系的老師,說她的數(shù)學成績不好,但能寫小說,能否給予特別對待。北大中文系說:“非常歡迎你來學習,希望你今年就報考?!钡?,河北省的老作家們勸鐵凝留下。他們說:“中文系不是培養(yǎng)作家的。你是想當作家,還是想當一名北大中文系的畢業(yè)生?”鐵凝想了想,說還是想當一名作家。就這樣,鐵凝放棄了上北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