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關于安撫奶嘴,父母有很多疑惑,專家似乎各有各的見解。有一種觀點我比較贊同,供參考。
嬰兒吸吮的需求是有差異的,有的會特別強烈。根據觀察,人工喂養的孩子相對母乳喂養的孩子,容易出現“吸吮不滿足”現象。這也可以理解,人工奶頭要比媽媽的乳頭容易吸吮,出奶容易。寶寶吸吮不夠,吸吮的需求就得不到充分的滿足。
寶寶吸吮自己手指的行為是正常的,學會自我安撫也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真的想糾正寶寶吸吮手指的習慣,不妨白天讓他忙一點,在他想把手指送進嘴巴以前,和他一起玩動手游戲。晚上臨睡前,爸爸媽媽要多陪陪寶寶,譬如拉著他的手講故事,給他抱一個大娃娃或者玩具動物,讓他吸不到自己的手指。若睡著后還含著手指頭,可以悄悄把手指從他的嘴里拉出來。
如果寶寶吸吮的需求特別強烈,不妨用用安撫奶嘴,但同時應注意:
1嬰兒比較小的時候,不應該給他們安撫奶嘴,那樣可能影響寶寶吸吮母奶。
2奶嘴是為了安撫、滿足一下寶寶的吸吮要求,決不是為了方便父母。如果寶寶一哭,就把奶嘴塞入他的嘴里,把寶寶丟在一邊不管,那是大人對奶嘴產生了依賴。
3寶寶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撫。若寶寶總是依賴奶嘴,就可能減少他對父母的依戀和信任。
任雪蕊
A小寶寶(尤其是15個月以前的)通常走路走得還不太多,所以他穿過的鞋子多半是比較新的。但如果有一點破舊了(哪怕只是一點點),或者看起來已經有些變形,那么一定不能將就著給你的寶寶穿。這會影響你寶寶的腳部發育。
舒噪
A1~2歲是“膽小鬼時代”。未滿1歲的孩子,因為很多事情都不懂,反而“勇敢”得很。1歲半以后,孩子多少懂點事了,感覺和情緒非常敏感,對事物的理解力卻很低,巨大的聲響、光線、搖動、失去平衡、黑暗、陌生的人和動物,都會使他害怕。當然,也有孩子喜歡蕩秋千、喜歡高高坐在爸爸的肩上,因人而異。
媽媽不用擔心孩子膽小,更不能對孩子說他是“膽小鬼”。這個年紀的孩子喜歡搖來搖去的感覺,所以很喜歡爸爸媽媽抱著舉著,快速搖動身體。但是,對自己的身體浮在半空搖晃,不受自己的控制,又感到害怕。最好等孩子再大一點再讓他嘗試蕩秋千、滑滑梯。
重要的是大人不要把這太當回事,動不動跟孩子較勁兒。你不當一回事兒,它就成不了事兒。
任雪蕊
A上下午各小睡一次,是嬰兒的習慣,有些2~3歲的幼兒也會保留這個習慣。3歲孩子是否要午睡,最好根據孩子的需要。一般來說,白天睡多了,晚上容易出現入睡困難,睡眠時間也會縮短,孩子容易成為“夜貓子”,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能早起,搞得早上的時間很緊張,洗漱吃飯匆匆忙忙。
我國的托幼機構,都規定孩子要午睡,就連幼兒園大班也如此,結果孩子上小學后不習慣學校的作息,下午第一堂課昏昏欲睡。
其實,3歲以后的孩子是否要午睡因人而異。
聽幼兒園老師介紹,碰到確實不愿午睡的孩子,只能兼顧雙方,允許孩子不睡,安排他在教室的角落里看書或者玩安靜的游戲。你不妨委婉地跟老師說說你的想法,希望老師也能做這樣的安排。
任雪蕊
A如果寶寶不愿意“趴著游戲”,不妨試試以下小技巧,會改變他對“趴”的態度。
1陪寶寶趴著游戲
爸爸媽媽面對著寶寶趴下來,對著他唱歌、做鬼臉,和他說話。給寶寶一個帶鏡子的塑料玩具,讓他在鏡子里看到自己“趴”著的有趣模樣。
2逗引寶寶伸手拿東西
把一些寶寶最喜歡的玩具放在離他一定距離的地上或床上,逗引他去抓玩具;或者鋪上可愛的游戲墊,和寶寶一起在墊子上玩,讓他感受“趴”的姿勢很舒適。
3你來充當墊子
將寶寶抱起,放在你的腹部,和寶寶“心貼心”。然后和寶寶玩一些平衡的小游戲,比如小飛機,讓他覺得“趴”著游戲很有趣。
舒璟
A寶寶的小肌肉發展是從“抓握”物體開始的。專家表示,手指的靈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嬰幼兒大腦和智力發育的水平。你可以這樣幫助寶寶練習“抓握”:
1嘗試不同的形狀與大小的物體
如果寶寶不會自己捧著杯子,那就給他一個帶柄的小杯子。也可以給寶寶不同形狀的積木或者不同大小的珠子讓他來抓握,但父母一定要陪在寶寶身邊,防止意外發生。
2給寶寶一些有挑戰的物體
不要草率地斷定某樣物體對寶寶而言太難了,多給寶寶嘗試的機會。如果練習后寶寶確實還無法抓握住你所提供的物體,可以適當幫助他,如幫寶寶扶住物體,而不要代替他抓握。
3給寶寶一個獎勵
給寶寶一些鼓勵與獎勵,很有必要,哪怕一句簡單的夸獎“哇,寶寶真棒!”都能激發他練習和游戲的濃厚興趣。
舒璟
A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脾氣、性格發生改變是常有的事,可能是個性發展所致,也可能與外界環境的變化相關。一般來說,只要家長能夠及時關注、正確理解、合理引導,并不會成為嚴重的問題,還會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
目前寶寶的這些不良表現,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解釋。首先,生活環境、教養態度不一致導致他一時無法適應。他在姥姥家的時候,姨奶奶經常帶他出去瘋玩,孩子可以無拘無束、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他回家之后,爸爸媽媽要做規矩,“你不能……”、“你應該……”,孩子如出籠的小鳥重新被關進了籠子里,一下子感到受束縛,他很容易產生憤怒的情緒,而這樣不被父母接受的話,孩子就會變本加厲地表現出來、比如“一不如意就又哭又鬧”。甚至可以推測,他浪費糧食、拒絕分享的行為也是表達憤怒、報復父母的一種方式。因為,他知道這樣做爸爸媽媽會生氣。其次,如果孩子之前與父母尚未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父母就把他放在姥姥家,孩子會產生分離焦慮。得不到及時緩解的話將造成情感傷害。這種情感傷害同樣會引起孩子的憤怒和報復心理。
因此,父母一定要結合孩子的生活環境和內心感受來看待孩子的“問題行為”,才能有效幫助孩子面對和處理這樣的困難,促進他心理素質的提升。
第一,假如父母覺得老家的教育存在問題,請與姥姥等人討論、商量,取得共識,千萬不可將內心的不滿轉化成給孩子的壓力。盡量為孩子提供較為一致的教育環境和教養態度,不要苛求孩子。
第二,讓孩子了解父母是愛孩子的,舍不得離開他,并保證每周都要把他接回家。當孩子回家后,耐心聽他講在姥姥家發生的事情,分享孩子在分離的日子中的成長體驗。如果有可能,每天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