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蘭 王麗輝
摘 要:網絡在給大學生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方便高效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本文針對大學生“網癮”現象,通過介紹高校大學生“網癮”的嚴重后果、成因分析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網癮危害;原因;教育
1 引言
網癮是指上網者由于長時間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絡時空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擺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
2 高校大學生“網癮”的嚴重危害
大學生無節制地沉迷于網絡,對他們的成長成才產生了嚴重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增加家庭經濟負擔。大學生的上網費用基本都是由父母墊付。而很多家庭是傾全家收入來供其上大學,而具有網癮的大學生恣意揮霍父母的血汗錢,這無疑給家庭增加了經濟負擔。
影響身體健康。長期缺乏室外活動,對身體健康不利,有些大學生只吃面包、方便面,甚至不睡覺不吃飯,生活上沒有規律更談不上營養均衡,長期下去必然會影響身心健康。
妨礙人際關系。長期處于封閉狀態的虛擬世界里,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不能真正面對現實世界,極易出現自我為中心,不尊重他人,產生自閉傾向,導致內心不合群、自卑、多疑、恐懼、依賴的心理,造成與同學、朋友、老師之間的溝通障礙。
導致人格異化。網絡游戲火爆刺激的內容容易使游戲者模糊道德認知,淡化游戲虛擬與現實生活的差異,誤認為這種通過傷害他人而達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了這種錯誤觀點,便會不擇手段,欺詐、偷盜甚至對他人施暴。
極異誘發犯罪。為了持續上網,他們往往不擇手段,不惜欺騙父母、偷竊、搶劫。實施犯罪,甚至是模仿網絡虛擬世界的行為,將網絡的虛擬延伸到生活的現實,形成攻擊性人格,出現反社會的極端行為。
3 高校大學生“網癮”的成因
網絡因素。網絡可幫助大學生逃避現實。在網絡上,大學生可以進行婚戀和家庭生活,可以跨越地域、時空的限制,直接而便捷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網絡虛幻性使上網的大學生的所言所為,不需要負任何責任。網絡不像現實,極易得到成功,很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與認可。借助網絡,這些大學在這個虛擬世界中能得到其在現實生活中所得不到的愉快體驗。
環境因素。首先是社會因素。由于許多網吧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為了提高點擊率,其內容充斥著暴力、色情等。其次是家庭因素。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工作忙、長期在外經商,對孩子放任自由,或是夫妻不合、離異,這些都迫使他們通過網絡來尋找歸屬感和情感寄托。最后是學校因素。多數高校在培養學生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基本應用技能時,過分重視考試分數,卻忽視了信息素養即學生收集、運用、創新信息能力的培養。
自身因素。人具有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實現等五個層次的需求,而虛擬的網絡世界為人們自我認知的重建、自我理想的追尋和自我超越等提供了較好的平臺。
4 大學生網癮的干預對策
4.1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組織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倫理教育,以及舉出具體事例來說明沉迷于網絡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指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不斷地適應社會和現實生活。
4.2 加強網絡信息管理,規范上網行為。首先學校應提供一個健康的上網環境;其次,對違反上網行為制訂相關的處罰措施;最后,組建一支網絡信息員隊伍,對境外有害網站和不健康內容的網站進行封堵,對消極信息予以平衡,規范大學生的上網行為,使其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4.3 開展豐富的文體活動。學校組織開展各種文體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增加大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性,鼓勵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其廣泛的興趣愛好,加強人際交往,增加其對外界事物的興趣,分散其對網絡的單一興趣。
4.4 加強對網絡成癮人員的心里干預。針對網癮者的心理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積極創造條件,滿足他們的各種心理需要。逐漸減少他們的上網操作,破壞其對網絡的心理期待和依賴。
參考文獻
[1]姚嵐.淺析高校大學生“網癮”的成因與對策.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9月.
[2]吳彬.淺論大學生網癮形成的心理因素及干預策略.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