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全
在現實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的存在,人們對從具體的美的事物的欣賞,到形成為抽象的美的觀念是~個漫長的過程,在欣賞和認識美的過程中,逐漸理解和把握美的規律,并按規律不斷開展審美活動,因而形成了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的科學——美學。
美學可以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來研究,而這些研究也離不開對藝術方面的探索。美作為一門探索人類審美現象的哲學科學,它是不能離開各具體藝術部門和具體學科的,對美學的興趣和對藝術的興趣是不可分的。
人對于具體的美的事物的欣賞,到凝聚為一種較為抽象的美的概念,也是經歷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從發現美、欣賞美,從不自覺到自覺地在實踐中創造美,直至今天對美的專門研究,音樂始終伴隨著人類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無論在歷史的悲劇中還是盛大的節日里,音樂總是以各種不同內容、形式、手段來適用社會不同層面的需要。音樂對美與丑、善與惡,都有鮮明強烈的對照感。
音樂是表演藝術。音樂的一度創作——樂曲曲譜如同音樂大廈的設計圖,是不可能進入藝術流通領域、供人欣賞的。它必須經過演奏家的二度創作,也就是這些演員的表演,才能使設計圖成為美不勝收的審美對象。音樂是最典型的表演藝術,器樂尤其如此。它主要依靠自己進行二度創作,完成了音樂的表演創造。
一、聲音與形成
音樂演奏實質上就是創造表演美。聲音表演和形體的結合,創造了獨有的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相統一的音樂表演美。音樂表演的聽覺性是非常突出的,而視覺性也極為重要,這不僅直接關系到音樂的聽覺效應,而且在視聽的融合中強化了音樂美感。演奏者準確傳神的身姿、手勢、指法及眼神、形態等等,對聲音的創作和傳達,對聽眾的魅力和領悟,都至為重要。
對演奏者而言,技術與藝術是一對矛盾,需要協調發展。技術是藝術的前提和保障,藝術是技術的方向和目的,兩者互為表里。一切技術都要服務于藝術的表達,單純片面地追求技術,就像斷線的風箏,到不了藝術的彼岸。只有將技術手段與藝術表現完好地結合起來,才能使音樂賦予表現力。
二、舞臺形象與劇場效應
音樂演奏不能只是自我陶醉、自我欣賞,而是應該面向聽眾,與之交流,才能激起共鳴,產生強烈的劇場效應。
首先,演奏者要始終吸引、召喚聽眾進入音樂情境之中,使之同為創造主體。演奏者一登上舞臺,就須與聽眾緊密關聯,無論是演奏出的音樂還是表演出的形態神情,都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扣緊聽眾的心靈,使之產生美感的同時也展開想像參與音樂表演美的創造。
其次,演奏者要始終與聽眾交流,不斷激起聽眾的情感反應,使之成為全神貫注的欣賞主體。表演者越是專心創造音樂美,越是面向聽眾,與其心心相印,緊密交流,聽眾就越能投入音樂,受到感染,并當場表現為情感反應,情緒、神態隨之變化,形成情感輻射,轉而推動演奏者的表演,如此交互作用,彼此推動,臺上臺下,音樂表演美的創造者、欣賞者、接受者、美和美感,直接碰撞,當面交流互相作用,反復推進,進入一個又一個的更高層次,從而形成了創作欣賞的最佳境界,產生最為動人的劇場效應。
第三,演奏者要始終抓準聽眾情感輝映的火候,鼓勵其當場流露,使其成為評判主體,產生劇場效應。在音樂欣賞中,聽眾不僅跟隨音樂演奏在自己心目中參與創造,產生美感,而且不斷生成審美觀,以至情不自禁地當場做出評判反應,鼓掌叫好,要求再來一次,等等。其噴溢而出的情感回聲,又極大地鼓勵了演奏者,不僅使其積極性和自信心倍增,而且使其發現了引起聽眾交流、共鳴的契合點。
眾所周知,藝術創作強調的是“個性的,一次性的,獨一無二的存在。”音樂表演融入了表演者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其成果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他創造的藝術形象的獨特性上。每—位演奏者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長過程,因而他們的生活經驗、心理狀態、學識水平、情緒因素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藝術創造應該是“百花齊放”而不是“一枝獨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