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威風
對于中國人來說,“環保”是一個讓人感覺怪異的詞。一方面大家出于道德,不得不表示自己是一個支持環保的人;而另一方面,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又在提醒著大家,環保是一件需要花錢的事,而且通常是需要額外花錢。比如在2008年年初的時候鬧得沸沸揚揚的限塑令的問題,在網上就有人說,人人都知道保護環境很重要,可是超市里沒有塑料袋還是很不方便啊,讓我每次多花那五毛錢買一個塑料袋,那不就成了替奸商分擔成本了嗎?
環保這個話題在地產界也一向是一個“打品牌”的事。一出據說是50年代生人導演、60年代人編劇、70年代人主演的、號稱表現80年代人生活的電視連續劇《奮斗》曾在網上遭到猛烈批判,大家普遍認為這出戲很“雷”,不切實際地胡編亂造,歪曲了80年代年輕人的形象。作為一個和房地產業有些許關系的人,看這出連續劇的時候,難免會對劇中陸濤為之奮斗的地產項目“田園牧歌”印象深刻,為了得到那塊土地,這個80年代出生的小伙子擅自增加1.5億的投資,他在這個項目的設計中充分貫徹了自己的理想主義和完美主義——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是一個充分利用高科技和環保技術的項目——也因此項目的投資越來越大,最終把陸濤給逼上了絕路。這個項目的命運如何?我沒有看到結尾,聽說這是一個和諧的結局,項目在各方的支持和妥協下,終于完成了,不過搬進去的不是象陸濤那樣的年輕人,而是他的富豪老爸。當然,這是對的,一個投資如此巨大的項目,其銷售價格定然不便宜,其目標人群也不太可能是年輕人。前幾天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走錯了路,在燈火輝煌的城中心突然轉到了一個闌珊處,吃驚地問朋友,這是哪里?朋友回答說,這就是采用環保材料、冬暖夏涼保持恒溫的MOMA項目啊。
電視劇和現實,都向我們表達了一個正確的道理,那就是:環保是一個日益時髦的理念,可是為了實現這個理念卻需要花費比不環保更多的金錢,也許年輕人更傾向于接受環保住宅的理念,但是他們的經濟實力卻可能阻止他們用行動去表達他們的愿望。
2006年Dominion公司的調查表明,加拿大人關注的全球變暖問題、環境問題、污染問題和新能源技術將會在2020年成為主流意識。因此,部分消費者買房的時候會選擇低可溶性的揮發有機物材料,從而降低建筑殘余有害物質的侵害;選擇實木地板或者混凝土地板而不是化纖地毯;選擇購買標有Energy Star認證的電器、優質的房頂和最新的節能高效的爐子。看這份報告會讓人熱血沸騰、心潮澎湃,可是慢著,報告說了,這樣的環保意識可能要到2020年才會成為主流思想,至于現在,地產經紀們說了,人人都在口頭上承認環保很重要,但是真的有一座“綠色房子”擺在面前的時候,卻未必人人都會珍惜這個機會。有64%的人認為,所謂的綠色和環保,只是商家促銷的手段,一面往自己臉上貼上高尚時髦的金字招牌,目的是從消費者口袋里掏更多的錢。所以,地產經紀們發現,綠色房屋的發展,除了有賴于購買者的環保意識和教育背景之外,更依賴于他們的“奉獻精神”。
是啊,不是所有人都象陸濤那樣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一點完美主義,有一擲千金的勇氣。根據多倫多一些地產經紀的市場調查,許多消費者表示,如果綠色產品能夠提供長期良好的經濟回報和達到能源節約的目的,他們對綠色產品還是很感興趣的。不過這種情況在今年可能會得到改善,因為正面的例子終于出現了。12月19日,新聞報道說,多倫多市一名居民在翻新其60年的舊屋之后,其太陽能發電設施所發的電,除足供自用之外,還有多余的電可賣給電力公司,這令到他最近收到的電費單,不但不需付款,而是電力公司付給他的240元。這個翻新工程花了8.5萬元,比較貴的器材,包括太陽電池板及收集地熱的器材。由于翻新的舊屋節能,而太陽能發的電用不完,可以轉售給電力公司。重要的是,這位市民其實并未為翻新老房子出一分錢,有家做太陽能的器材公司選了他家的房子參加一項節能比賽,而最終的結果是,這家人可能從此再也不需要交電費了,而且更加大快人心的事情是,他還能賺電力公司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