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莎娜
[摘要]國家實施新課改后對中學生的學習產生一定的積極和消極方面的影響,針對新課改下學生計算能力減弱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通過采取這些措施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關鍵詞]計算能力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220147-01
實施新課改后,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們可以看到課堂中產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學生的學習興趣濃了,學生變得主動了,動手操作能力加強了,分析能力也提高了……,然而同時我們也看到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學生在某些方面的素質也正在逐步弱化。尤其感受最深的是學生計算能力減退的驚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計算速度慢、計算的正確率降低;(2)心算、口算能力逐漸減弱;(3)簡便算法不靈活。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教材的編排及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盲目理解
新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1]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可以發現在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成為課題引入的重要方法甚至是“唯一”的方法。創設情境迎合了課改的理念但是遷就了學生,學生只注重感興趣的東西,只滿足于會做題就行,對于知識的提升、公式的總結、抽象的概括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教師也不要求背誦,自我感覺學生都會了。然而過分的強調興趣,忽視學生自制力差的特點,學生不會去注意的專注某個問題。離開了注意的專注,公式和法則不讓背誦,知識的掌握都將是有形無實的。同時新課程標準對計算教學的目標進行了調整,降低了計算的要求,學生的練習量少了,學生的計算能力降低了。在教學中,常覺得剛把某類計算教會給學生,卻沒有時間去充分的鞏固、遷移和應用,戛然而止,換成一個全新的單元了。
二、注重算法多樣化而忽視算法的優化
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關于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變傳統教學中“計算方法過于單一”的現狀,同時發展學生的個性。如此教學的目的是要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做,體會不同算法的算理,初步讓學生從方法多樣性中感知數學計算的樂趣。有的教師認為算法越多越好。其實有的時候學生的算法是學生為了迎合教師的愿望而拼湊出來的算法,其本身并沒有多大價值,而教師又不能加以指責。在多樣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學生的思維是零亂無序的,有些方法并不高效,甚至有些不合理,他們的思維還處于較低的水平。而此時教師若不加以引導,順其自然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不利于學生從眾多方法中擇優,也提升不出簡便算法,還會對以后的學習埋下隱患。
三、計算器的引入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2]然而經經過幾年的課改教學我們發現,計算器的使用對學生的計算能力的總體影響是“弊大于利”。計算的重要性在數學研究中是不言而喻的,計算包括口算、估算、心算、筆算。倘若把所有的計算都交給計算器,必然會降低學生應有的口算、心算能力,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阻礙心算活動對思維發展的推動。
四、缺乏驗算的習慣
一些學生學習過于自信,計算后從不檢驗,而一些學生只想作業盡快完成,根本就不想檢驗,再加上以往計算器的使用,淡化了對檢驗的要求,或干脆直接用計算器檢驗,更有甚者,知道自己無把握全部正確,就依賴于和同學訂正答案,或等教師批改后,有錯再檢查訂正。由于上述這些不正確的心態,許多學生就養成了計算后不檢驗的壞習慣。
計算,既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技能。僅停留于“會”的層面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有一定量的訓練,逐步達到熟練;它又需要經常的訓練,以期隨著學生認識水平的提高形成一定的技巧,體驗到計算的策略與樂趣,從而真正提高計算的能力。因此針對上述導致學生計算能力減弱的原因我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1.教師的教學目標要明確。對于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不能過于單一化,不能過分依賴教材,尤其針對計算的內容,復習式的導入新課更有利,情境導入有些牽強附會。并且一定量的技能訓練一定要堅持,不能只停留在學生明白算理的基礎上,必要時應該布置一定的背誦內容。
2.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注重算法的優化。在算法多樣化上,教師不可遷就學生,而放棄自己的主導地位。教學時我們面對學生各種各樣的算法時,要注意分析這些算法的特點、局限性,適時引導學生的思維,對算法進行優化。但優化的過程不是由老師“灌”出來的,而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驗多種方法的基礎上自我感悟,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
3.計算器的使用要加以控制,運用合理。(1)教師要深鉆教材,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選擇好引入計算器的恰當時機,不能影響學生對筆算法則的掌握。(2)教師不能有因計算器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而降低對學生計算能力的要求,并應加大筆算、口算訓練力度,使其能熟練掌握計算法則的具體運用。(3)教師要嚴格控制,在未教學計算器的使用前,不應準許學生把計算器帶入課堂,在學習計算器的使用后,計算器由教師統一管理,嚴格按教材要求,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適時發放,并隨時監督學生作業過程,避免學生濫用。
4.培養學生良好的驗算習慣。在教學中常常發現學生不會驗算,例如一習題3次根號53等于3.756,3次根號53000于多少?某學生計算等于3756后,我讓他估算一下3次根號64000等于多少?答40。應該比3次根號53000大,怎么小了?從而檢驗自己的錯誤。同時也便于理解被開方數小數點的移動位數與立方根小數點的移動位數有何關系。因此教師對必要的驗算方法諸如判斷法、代入法、重算法、估算法等等應及時的滲透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從而逐漸的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總之,并且計算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見到成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