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舊
鄉村又稱農村,英文rural,占據了中國國土的4/5和總人口數的2/3。社會學上的非城市化地區,經濟學上的欠發達地區,政治學上的扶貧示范區和央視晚會的傳統作秀區。它輸出的青壯勞動力塑造了中國開放30年經濟增長奇跡。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廉價勞工蓄水池,也是中國最大的老人院與托兒所,一代代農民后代如工蟻般制造出來,輸送到城市制造業的工廠車間。
故鄉又稱“桑梓之地”,俗稱“老家”,古人的告老還鄉之地,樹高千尺也要歸根。今人的離老去鄉之地,終生以逃離故土為己任。
土地本意指田地與土壤,延伸義指領土與疆域。舊時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日之土地,名之為國家與集體共同所有,你卻還要為土地使用權付費。土地問題歷來是農民問題核心,也漸成城里人最大心病。農地與宅基地雖尚未可流轉,但好歹農民尚能出租轉讓,享有自由處置之權利,可憐城里人,腳無片土,高懸半空,卻枉費半生為房奴。
田園直解就是“故鄉的土地與菜園”,它是鄉土社會最高級的美,古今中外文人騷客的最大靈感來源與靈魂棲息地。但“什么時候蛙鳴蟬聲已離我遠去,什么時候田園已變得不再熟悉,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思緒!”現在的田園,是房地產商為遮掩地段不佳與交通不便的說辭,是有機超市里昂貴蔬果的別稱,是旅游勝地的小資客棧名,是一句再俗不過的廣告語。
山莊又名“別院”、“田居”、“花園”等。古時皇帝諸侯的避暑或休閑勝地,傳說中武林高人的隱居地,今人代指鄰近鄉野的商業院館,高檔點的可稱之為“會所”或“別墅”,低檔點的就是“農家樂”或“錦郊風”(成都農家樂雅稱)。
農民工最早被稱“盲流”,后被中國社科院教授張雨林命名為“農民工”(1984年),官方稱呼是“無產階級同盟軍”和“人民民主專政基石之一”,別稱“進城務工者”,尊稱“城市建設者”,俗稱“鄉巴佬”,昵稱為“農民兄弟”,在廣東被叫做“打工仔/妹”或“撈仔/妹”,在重慶被稱為“棒棒/力哥”,時髦稱呼是“弱勢群體”。
城中村它是城市化的鄉村與鄉村化的城市。它是城鄉二元體制下城市肌體上除不去的附著,是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畸形發展的毒瘤。它是實際上的城市,名義上的鄉村,地理上的城市,管制上的鄉村。
有機又稱“綠色”、“環保”、“純天然”、“生態文明”等。曾幾何時,有機農業與有機作物被當作落后原始的小農生產方式被加以批駁,現在卻成為都市人的心靈新宗教與現代農業的救世主。這些被原始栽培、號稱無添加任何農藥與化肥的作物,被放置于超級精致的柜臺上,一個賽一個地難看,一個賽一個地貴。
香格里拉又一個被濫用到惡俗的詞匯,同等命運的還有“世外桃源”,文人墨客不經意的夢囈被以科學的態度考證。三地紛爭香格里拉還不算,全國已經數十個“世外桃源”,景區內是純人工的青山綠水,景區外就是說不盡的紅塵滾滾。它除了能印證官員們的石頭腦子、商人們的薄弱創造力和創意階層的貧瘠想象力,還能反映什么呢?

鳳凰男所謂“鳳凰男”,就是指集全家之力于一身,發憤讀書十余年,終于成為“山窩里飛出的金鳳凰”,從而為一個家族蛻變帶來希望的男性。他們進城市后,娶了孔雀女(城市女孩的代名詞),悲慘生活就此開始了:農村烙印讓他們既不適應城市,更不適應農村,他們與城市孔雀女的愛情、婚姻和家庭,更會有種種問題。“鳳凰男”與“孔雀女”的悲劇,是最近兩年現實與電視熒屏婚戀悲情的常用題材,是城鄉二元制對現代人情感強烈摧殘的最好見證。
村姑又名“鄉下妹”、“小保姆”、“野味”等。泛指兼具勤勞勇敢、善良樸實、身材豐滿、相貌敦厚等特征的女士,是否出生鄉下倒未必一定,對應物為“嬌小姐”、“小資女”、“貴婦名媛”等。村姑們不僅活躍于田間地頭,還活躍于城里燈紅酒綠處。村姑從少數口味駁雜男士的小眾愛好日益成為一種美德與一種美學標準并不偶然,它對應的是中國城市化過程中脆弱的婚戀關系與崩塌的情愛觀,它反映的是男女名義上的平等與事實上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