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刊寧
元陽縣哈尼族祖先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境內哈尼族有羅碧、羅緬,阿鄔、豪尼、郭宏,多尼、自宏、阿松等多種自稱,解放后,統稱為哈尼族。據哈尼族創世史詩《浦嘎納嘎》記載,哈尼祖先誕生于遙遠的“努瑪阿美”地方,后長途遷徙,定居滇中“谷哈”
(今昆明一帶),融入“昆明”部族,后因戰亂頻繁,哈尼族祖先被迫離開滇中腹地,南迂六詔山區和滇南紅河南岸,多數定居于紅河南岸的深山老林中,以今元陽、紅河、綠春、金平縣境一帶為生息繁衍和活動的中心。現哈尼族分布于元陽縣各地,多集中于高山和半山地區,這些地區水豐土肥,氣候溫和,物產豐富。自明、清以來,這些地區逐步得到開發。境內先后置納樓茶甸長官司,納更土巡檢、稿吾土把總和勐弄,宗瓦、宗哈、五畝、五邦,水塘。馬龍六掌寨,統屬臨安府。民國時期直至解放后,元陽縣行政區劃幾經變更,現屬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世居哈尼、彝、漢、傣、苗、瑤、壯7種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數的88.02%,其中哈尼族人就占總入口的53.29%。元陽的哈尼梯田就是哈尼旗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哈尼族人民依山造田,建造梯田堪稱哈尼人民一絕,是他們對歷史作出的重大貢獻。在海拔280米~1800米之間梯田密布,呈現出一幅“山間水溝如玉帶,層層梯田似天梯”的農耕圖景。
元陽縣位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南部、紅河南岸,東接金平縣,南連綠春縣,西與紅河縣、綠春縣毗連,北與建水、個舊隔河相望,縣城所在地南沙鎮,距省城昆明273公里,距州府蒙自92公里。
元陽縣地處哀牢山脈南段,北以紅河為界,與康滇地軸和南盤江沉降地帶毗連,地質構造漫長,沉積建筑多樣,褶皺斷裂復雜,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強烈。境內有紅河、藤條江兩大水系,水力資源十分豐富。紅河由曼車入境,沿馬街、南沙、嘎娘、上新城、逢春嶺至小河口出境,長90公里,境內集水面積1271平方公里;藤條江在縣境東南部,由嘎娘入境,流經攀枝花、黃茅嶺至金平老勐出境,長48公里,境內集水面積775平方公里。元陽縣北受紅河、南受藤條江深切,斷面呈“V”形發育,形成中部高、兩側低,地勢由北向東南傾斜,北部山地多為羽狀橫行峽谷,南部坡形多箕狀,溝谷縱橫。全縣山地起伏,不見平川,峰巒疊障,多嶺多澗,地勢陡峻。地形可概括為“兩山兩谷三面坡,一江一河萬級田”。這里最高海拔為白巖子山2939.6米,最低海拔為與金平交界處的小河口144米,相對高差2795.6米,境內主要有東、西觀音山及其16條山嶺。縣內氣候屬云貴高原中亞熱帶山地氣候。由于地形復雜,海拔高低差異大,立體氣候特征明顯,有熱帶、亞熱帶、寒溫帶等七種氣候類型,素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點。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雨養農業縣。元陽的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植被種類繁多,蘊藏著多種礦產資源。
哈尼梯田位于元陽縣哀牢山南部。據《尚書》記載,早在公元前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一帶開墾梯田耕作,進行稻作農業生產。后來成熟于青銅器時代,并發展于南詔大理國時期。紅河南岸的哈尼族隨著時代的更替推移,經過采集、狩獵、游牧、游耕和定耕,形成了大規模的梯田開墾時代。至今,梯田耕作已成為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生產方式。
元陽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間。以一座山坡而論,梯田最高級數達3000級,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一平方米,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蓋下,構成了神奇壯麗的景觀。
元陽各族人民,經過無數代人的辛勤開墾、勤奮耕耘,把一座座大山辟為良田,開創出了紅河南部獨有的梯田農耕文化。他們依山建寨、護林儲水、以水養田,形成森林、溪水、村寨、梯田四位一體相依相融的山地美景,過著天人合一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
元陽梯田壯,壯在19萬畝梯田山嶺相連、縱橫交錯、一望無際。銀光閃閃,似長蛇舞陣;浩浩蕩蕩,似天梯凌空。
元陽梯田美,美在有云海作陪。冬春時節,紅河谷熱帶氣流與高山寒冷氣流相交,在梯田密集區彤成形態各異、波瀾壯闊的云海奇觀。云在田中,如夢如幻;云在田中,似夢波如粼。陽光灑在上面,大山清新如洗,梯田波光粼粼,云浪倒海翻江,構成一幅摸不著、猜不透,猶在夢中的無限風光。
元陽梯田秀,秀在形態各異。層層梯田順著山勢忽凸忽凹,或長或短,或暗或明。有的如彎月成疊,直指蒼穹;有的如長蛇狂奔,漫山遍野。山坡比較平緩的地方,田丘大如池塘,田埂清晰明朗;山勢比較陡峭的山嶺,梯田如條如盆,田埂經緯交錯,像一張大網,撒在山岡上。
元陽梯田神,神在直入云霄,隨著太陽的起落、陽光的變化,梯田的色彩隨之而變。黎明時晨曦中的梯田明亮如鏡,浩浩蕩蕩,就像山上鑲嵌著千萬塊鏡子,銀光閃閃;晚霞中,梯田如染似火,金波粼粼。夕陽中站在高處往下看,梯田的色彩隨著陽光的沉落而變換,時而七彩繽紛,時而天地一色。一層層拾級而上的梯田,酷似大山上架起一道道金梯,直上天際。
元陽梯田迷,迷在梯田養育了一代代勤勞樸實的元陽人,迷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迷在森林、山村、溪水、梯田四位一體的詩書畫中。特別是哈尼蘑菇房組成的一個個村寨,古樸、莊嚴地坐落在梯田之中,給大山增添了自然、和諧的秀美。
元陽各族人民團結友愛,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創造了自己的美好家園。逢年過節,人們相互歡慶,共同祈愿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在慶典活動中,在豐盛的酒席上,人們唱起酒歌、跳起舞,為自己的家鄉祝福,為美好的日子祝福。元陽梯田是以哈尼族為主的元陽各族人民通過上千年的辛勤開墾,勇于挑戰自然的創世之作。它展現了人與自然合為一體的和諧生存空間,“森林、溪水、村寨、梯田”四因素共同構成的奇跡讓人折服。
哈尼梯田的創造過程見證了哈尼族人的艱辛執著。在紅河南岸歷經千年的復雜地形和懸殊海拔之間的數十萬畝梯田,蔚為壯觀,流光溢彩,這種亞熱帶崇山峻嶺中的梯田壯麗景觀,是哈尼族山地稻作農業創造性的表現。它的耕作法雖處在極為原始的木犁牛耕生產階段,但它為哈尼族社會系統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物質基礎。明代農學家徐光啟在其所著的《農政全書·田制》篇中,將哈尼梯田列入中國七大田制之一,哈尼族被中外學者譽為:“雕刻大山的民族”。
梯田農業是哈尼族社會結構的基礎,是哈尼族的物質載體。作為社會結構基礎,由于特殊的遷徙歷史和文化內涵,梯田農業有著十分深厚的農耕基礎,在緩慢的生產基礎上,社會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即“鬼主制度…封建領主制度”和“社會
主義時期”。作為物質載體,梯田耕作農業是哈尼族經濟生活和一切社會生活的中心。居住的環境為哈尼族提供了解決生存問題的天然資源,哈尼族的衣食住行都圍繞梯田進行,房屋建筑、飲食、服飾、交通、宗教信仰、人生禮儀等無不與梯田文化相關。梯田農業對哈尼族社會進步、經濟繁榮,文化傳承等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梯田耕作農業是哈尼族經濟生活的基礎和社會文化本源,哈尼族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在梯田耕作上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管理方法和特殊技能。在找地開田時,要找不怕風吹、向陽、平緩、無病蟲害、雀鳥不來吃又終年保水的肥沃坡地,開成臺地后先種三年旱地,待其土熟,再壘埂放水把它變成梯田。在梯田農業觀念方面,水是梯田農業的命脈,崇拜的是為梯田耕作提供水源的森林,特別注重把森林、土地、萬物放在與人共生同構的關系中。圍繞著梯田構筑和大溝挖掘,哈尼人發明了一套嚴密有效的用水制度,從開溝挖渠、用工投入,到溝權所屬、水量分配、溝渠管理和維修等,無不精心經營。在梯田耕作中,哈尼人以奇特的方式把水貫穿于農業生態循環系統中,通過挖筑溝渠來解決梯田用水。古歌也唱到祖先們是如何在高山深箐和崖石上克服千難萬險挖溝的,他們遇到繞不開的巨大巖石。就在巖石上堆上許多干柴,放火把石頭燒紅,然后用竹筒背來冷水澆上去炸開石頭,這樣就可以挖溝了。他們還發明了“水木刻(木刻分水法)”管理水源。在溝與田的交接入水處,橫置刻有一定流量的木槽,讓水經木槽流入田地。既公平臺理,科學地解決了各家各戶的用水問題,又保證了每塊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量供給。對稻作之民來說,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優勢,發明了“沖肥法”。每個村寨都挖有公用積肥塘,牛馬牲畜的糞便污水貯蓄于內,經年累月,漚得烏黑發臭,成為高效農家肥,春耕時節挖開塘口。從大溝中放水將其沖入田中。
冬耕、春耕、夏薅鋤、收割是梯田耕作四大程序,“三犁二耙”、培育稻種育秧插秧、開墾梯田、水利管理、流水沖肥是獲取豐收的保障。一系列梯田農業技術的應用,構成了哈尼梯田耕作獨具特色的科學體系,對研究元陽哈尼梯田耕作乃至整個紅河南岸的梯田耕作歷史及發展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元陽哈尼族梯田從古至今始終足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大系統,今天它仍然是哈尼族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根本。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元陽哈尼族梯田的知名度日漸提高,從封閉的哀牢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游客紛至沓來。在1993年的第一次國際哈尼族文化研討會期間,中國、荷蘭、日本、美國、英國、泰國等10多個國家的100多名代表參觀過勝村鄉全福莊哈尼梯田,深為其景觀的壯麗與文化的豐富所折服。自此各國媒體、學術機構開始相繼報道和研究哈尼梯田。2002年,元陽哈尼梯田被國務院列入申遺預備清單。2004年6月,在蘇州召開的第二十八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哈尼梯田作為申遺預備項目被世界遺產中心確認。為了哈尼梯田今后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促進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紅河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從19余萬畝梯田中挑選了新街鎮箐口村箐口、壩達梯田重點保護區和多依樹梯田重點保護區、攀枝花鄉老虎嘴梯田重點保護區及勐弄司署、宗瓦司署作為重點保護對象。
箐口、壩達梯田
箐口、壩達梯田位于新街鎮箐口村,在元陽縣城東南省道“晉思”(晉寧至思茅)線上,距縣城36公里。這里地形呈斜坡狀,地勢北低南高,南靠“哈拉巴乍白”山,村子四周樹木環繞,郁郁蒼蒼。箐口村的森林植被覆蓋面積較大,村的四周有五眼果樹、栗樹、竹林等,整個村掩映于綠樹林中,外圍是上萬畝連片秀美壯觀的梯田,村南面是哀牢山脈東段,山高坡陡,原始森林較多。
箐口村的東而是麻栗寨河,發源于觀音山麓的勝村全福莊,自南向北,經天生橋流入紅河;西面是者那河,發源于西觀音山原始森林,流入南沙鎮排沙河注入紅河。整個村寨坐落在層層梯田之中,呈現出山林、村落、流水、梯田和諧共處的人文景觀,是哈尼農耕文化的縮影。
箐口村具有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傳統風貌,完整保存了傳統民居建筑。哈尼族房屋建筑均為傳統土木結構式蘑菇房,一般占地面積70至80平方米,屋長8米~10米、寬7米~8米,耳房長4米~5米、寬3米~4米。主屋為三層樓房,底層高1.6米~1.8米,主要用于關牛、馬或豬,堆放農具;中層住人,略靠左側設有終年不熄的火塘。左角為廚房,左角前為主人臥室,右側為兒女臥室,中間為待客的地方;頂層干燥,用于堆放糧食。
蘑菇房民居建筑用材,主要是選用水冬瓜樹和栗樹,尤以前者為多。房屋墻體用泥土夯成,屋頂用茅草覆蓋,10年至15年更換一次。因農業產業發生變化,茅草極少,故用稻草,稻草腐爛較快,3年至5年就要更換一次。
箐口梯田與壩達梯田相連,共有17098畝梯田。重點保護區有壩達梯田、全福莊梯田、麻栗寨梯田、上馬點梯田。主要內容和特色,以哈尼風情、人文、自然景觀為主。這里是觀賞哈尼族梯田、云海及哈尼族建筑等風光的地方,也是了解、研究、體驗哈尼族文化的中心地帶。
多依樹梯田
多依樹梯田位于縣城東部55公里,距老城新街23公里。重點保護區有普高老寨梯田,多依樹梯田,宗瓦土司掌寨衙門,東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這里有5個哈尼族村寨、4個彝族村寨,包含愛村、大瓦遮等連片形成的6000多畝梯田、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展示了云海、梯田、山寨的綺麗風光,哈尼、彝族的多元文化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的24萬多畝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狀如一個大海灣。這里十幾個哈尼族、彝族村寨點綴其間,美麗壯觀,是攝影愛好者拍攝日出的天堂,《云南故事》就是以這片梯田和村寨為背景拍攝的。
老虎嘴梯田
老虎嘴梯田位于縣城南部50公里,屬攀枝花鄉,世居哈尼族、彝族、壯族、漢族等民族。重點保護區有老虎嘴勐品梯田、阿猛控梯田、保山寨梯田,勐弄土司遺址等。以彝族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主。
站住高高的老虎嘴上俯視,勐品梯田狀如盛開的白色巨花,3000多畝梯田形狀各異,如萬蛇般靜臥花蕊,陽光照射下似天落碧波。浪花泛起,如湖似海;近百個田棚點綴其間,似航行的小舟,令人驚嘆不絕,被攝影家們稱為世界上最壯麗的田園風光。
往西遙望,2000多畝阿猛控梯田嵌刻在由南向北從淵谷直伸高山的三座脊梁山上,忽高忽低、忽大忽小,忽曲忽直。三座山梁披掛著層層梯田,在夕陽余輝下,紅白黑相映,光彩奪目。
往東遙望,又是2000多畝保山寨梯田全攀附在七座半圓型山梁上,全成彎月型天梯。它們相互連接,陽光傾瀉下來,波光粼粼,猶如立體海洋。在這些半圓型山梁中間,又有無數個圓型小山包,每個小山包叉被層層圓型梯田繞到頂,山頂部是田棚,青翠竹木果林,似夢幻仙境。
勐弄、宗瓦寨司署
歷代哈尼梯田的開墾和管理都由土司或酋長主導,梯田是他們的最主要稅源。梯田造就了土司文化,土司文化同樣也成為梯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土司一旦封任,世守疆土,代代相傳,集軍、政、財權于一身,是轄區內的最高長官,握有生殺之權,其境內山山水水,森林草木均歸其所有。開墾荒地,須向土司申報獲準方能進行。新開荒地田3年不交官租,期滿后如愿意固定耕作,再向土司要求發給土地執照,即為土地原主,此后須年年向土司交納5%~10%的地租,有權使用土地或典當、租佃。每座土司司署的建造,土司除支付少部分技術工工費和特殊材料費用外,其余的都攤派給百姓承擔。從平地基,燒磚瓦、石灰,伐運料等,百姓都得服勞役、出錢、出糧。而司署的建造隨著社會的發展,建筑規模也越來越大,一般都要歷時三五年,動用數萬個勞役,耗資幾萬銀元。而今元陽留存下來保存較好的有勐弄司署和宗瓦寨司署。
勐弄司署位于元陽縣攀枝花鄉,系清代土長寨白氏土司衙署,建于光緒十五年(1889年)。占地面積4006平方米,建筑面積2672平方米。建筑為磚木結構,依山而建,坐西朝東,由石階、大門、四廂、正廳、花廳組成。臺階共127級,依山直上,陡坡約40度。二門左側是原兵頭房,右側是監獄長房,兩房對稱,瓦頂樓房,臺階式建筑威嚴,是出入衙府必經之地。
勐弄士長寨自清雍正十三年(173 5年)至建國前,世襲十代。并曾經由黃草嶺、哈播、猛品等地轉遷至攀枝花鄉后建署于此,是本地區重要的土司司署建筑。
宗瓦寨司署位于元陽縣勝村鄉多依樹村。建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原舊衙門址設于田莊(原三家寨)。占地面積1021平方米,建筑面積935平方米,磚、瓦、土、術結構。大門上方寫有“宗瓦司”3個大字,由正堂、天房、天景,左右耳房組成。正堂內設供桌一張,刻有花鳥圖案的八仙桌一張;右耳房內正左側有一塊高0.8米、直徑2米的大石頭。建蓋司署時本想把它搬開,但撬動大石,地下就冒出水來,而且越撬水越大。后來留下了不動宅鎮水之說法。天井四周走廊下面立有八根石柱,上刻寫楷書、隸書、行書、篆書叫種字體對聯,天景上方左右各設一個花臺,花臺四周用漢白玉石塊鑲砌。上刻龍鳳圖案,是目前境內保存較好的土司衙門。
元陽梯田自唐代以來,為單家獨戶地向酋長或上司獲取開墾權或租賃權。解放后從各戶自行開墾耕作和改造保護管理到集體管理幾經轉換,從1981年后至今又由承包者各自耕種管理。
宏偉的哈尼梯田書寫的是一部哈尼人民在自然與社會雙重壓力下頑強抗爭、繁衍生息的漫長歷史。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哈尼族用整個民族的心力來挖筑梯田,哈尼人用手中的一把短柄鋤頭,為了開筑梯田投入了他們全部的生命,就這樣一代又一代,祖祖輩輩永不中斷、永不松懈地把巍巍哀牢山的千山萬壑都開墾、修筑成片片梯田。正是哈尼人鑄就了這深藏大山里的壯麗文化景觀,讓哈尼梯田成為天人合一的人類創造,是文化與自然巧妙結合的偉大工程。